【本報台北訊】明天就要開學了,教育部長、校長、老師都擔心學生出現「人在教室、心卻還在放假」的狀況。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陳錦宏提醒家長,應協助子女調整作息和飲食習慣,以免「假期焦慮症候群」上身。
陳錦宏表示,年假結束馬上開學,學生收心不容易,家長要協助孩子整理書本、檢查寒假作業,避免孩子太晚睡,如果寒假長時間接觸電腦、網路遊戲,這兩天可慢慢減少時數。
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教授魏麗敏說,今年寒假較長,學生收心需一周左右,寒假作業、文具用品、書本要先準備好,「不要讓周一變成不快樂的開學日!」
魏麗敏提醒家長,不能操之過急,尤其不要恐嚇孩子
:「作業寫完了沒?不要一開學就被老師罵!」「要開學了還不收心」,恐嚇的語言可能適得其反,讓孩子更不想上學。
學者建議,家長應鼓勵孩子新學期有好的開始,到學校和同儕分享年假的樂趣,增加中、低年級孩子上學的動力;國中生要鼓勵新學期有新希望,一開學就給孩子升學的壓力,孩子為了逃避壓力,心思可能更停留在假期的歡樂氣氛中。
「開學第一天,難免會有學生無法適應,出現嗜睡、注意力無法集中的症狀。」台北市弘道國中校長陳今珍表示,這些都是很典型的「休假症候群」,往年她都會安排一些收心操,像是開學第一周就舉行複習測驗,幫孩子調整生理時鐘。過年期間小孩習慣晚睡,她建議,一定要讓孩子早睡早起,提早適應學校的作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