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書山陡,勤工助你攀;學海深,就業攜你遊。」這是勉勵人發奮讀書、努力學習的格言,是學生常常用來自勉的座右鉻。
那麼為什麼人們視書為山、稱學習為海洋呢?
據說,「書山」和「學海」兩個詞,源於漢代揚雄的《法言‧學行》中的「百川學海而至於海,丘陵學山不至於山」一句。
它的意思是說百川奔流不息,才能到大海;而丘陵靜止不動,永遠也達不到山高。這用來比喻學習勤奮則進取,停止則事不成。
後來,宋代學者左圭曾寫了一本題為《百川學海》的野史雜說的書;明人王文祿將明代的學術思想匯集成書,定名為《百陵學山》。
於是後人將「學山」改為「書山」,視書為知識的寶山,將學習看成無邊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