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宣布推動「泳起來專案」後,各方仁智互見,有人批評教育部,認為在南部缺水嚴重的現在,提興建游泳池是枉顧民情;部長吳清基昨天捍衛政策,表示從數據顯示,推動游泳教學已降低溺水人數,而且未來新建游泳池以節能為目標,規畫池水循環系統,讓水資源再利用,也不會在缺水時間開放。
「泳起來專案」目的是希望游泳成為每個孩子生活最基本的技能,許多先進國家幾年前推動游泳專案計畫,像是英國在二○○二年以八百二十五萬英鎊,讓孩童在小學階段就能學會游泳,並設計孩童獨立游完二十五公尺的課程,還將游泳和水上救生列為必要學習的活動。
不僅如此,兩年後宣布再投資五百五十萬英鎊,成立國家游泳向上提升計畫基金會,從二○○六年四月開始,讓不會游泳的小學生受惠,方案不僅由政府推動,更整合了業餘游泳協會,共同推行游泳活動。
法國也曾提撥專案經費,執行「人人皆會游泳」行動,在近三十年的推行與發展下,目前法國一般學生的游泳能力,大約在進入國中(十二歲)時,約有六成學生已達「能會游泳」程度,而法國政府為其餘四成學生,於前年投入約五十萬歐元,免費在暑假學習游泳,期在後年每名學生皆達到「能會游泳」目標。
為了讓孩童能學會游泳,各國皆不遺餘力的推行,四面環海、總是飽受水患之苦的台灣,為什麼不「動起來」?光是讓學童學習游泳的場地就有問題,英國公立和學校游泳池,總數達三千座,法國亦約有兩千一百座,日本小學的泳池數量更多達兩萬餘座;反觀我國公立學校泳池僅四百五十五座,其中小學只有一百二十八座,而且分布南北極不平均,更不用談城鄉差距。
在德國,幾乎沒有孩童不會游泳,小學通常沒有體育館或操場,上體育課就走到附近的社區體育場、運動中心上課,學校若無游泳池,就到附近公共游泳池上課,如果游泳池比較遠,教育單位還會安排免費公車接送。
就我國現況而言,若要在學校興建游泳池,必須考量人口較為密集的區域、結合國民運動中心、與社區資源共享、改建現有泳池成為多功能室內溫水泳池、太陽能熱能提供系統等。
而且,應著重的不只是興建游泳池,包括學校體育課程設計、游泳能力檢測、人才培育等,都必須環環相扣,才能有效提升國人游泳的運動風氣,大幅降低學童溺水的比率。
林晉榮(嘉縣民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