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恆春訊】台灣牛向來是吃苦耐勞的象徵,但「台灣黃牛」跟著先民開墾,經過四百年演變,直到今年元月十日,才通過農委會品種登記公告,終獲「正名」。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早在民國七十三年,感受到黃牛保種的重要,開始到各地購買黃牛,進行品種選育,經過二十五年飼養,終於選育出符合台灣獨特地理環境與歷史背景的自家牛品種。
民國七十六年起,畜產試驗所開始進行本土性動物保種計畫,台灣黃牛躍為國家級保種動物。畜試所恆春分所所長黃政齊表示,一般人以為黃色的牛就是「黃牛」,這是不正確的,台灣黃牛也有全黑、褐、灰、紅、白及混合毛色等。
台灣黃牛外貌特徵為體型小、骨架輕,被毛短而密,牛角短而薄,耳小而薄呈水平狀,鼻鏡及舌多為黑色,有肩峰、胸部有垂皮及乳房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