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宋史‧河渠志》記載:「宋景德四年(西元一○一一年)六月詔:自今後汴水添漲及七尺五寸,即遣禁兵三千,沿河防護。」這裡所謂「漲及七尺五寸」,就是今日所說的防洪警戒水位。這是在河南開封(當時的宋都汴京)地區施行的防洪預報。
到了明朝,預報洪水的規模和地區更大。這種預報的地理布局是:「黃河盛發,照飛報邊情,擺設塘馬(即沿河設驛站)。上自潼關(在今陝西省),下至宿遷(在今江蘇省),每三十里為一節,一日夜馳五百里,其行速與水汛,中患害急緩,堤防善敗,聲息消長,總督者必先知之,而後血脈通貫(聯絡掌握全局之意),可從而理(治理洪水)也」(萬恭:《治水荃蹄》)。這種預報方法雖有很大的局限,卻是我國古代水汛學相對成熟的一種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