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生萬物,萬物有生,亦皆有死。然而生死,非陰陽,「死」是生不成的結果。《易經》說:「生生之謂易」,可知「生」是大自然的目的性。精蟲上億,花粉無數,為求給生命最大的機會。故人有求生的「意志」,而能「感知」痠、麻、痛、癢,此皆為求生所需之感。人分男女則為陰陽,陰陽交感,則能生育。可知「意志與息感」為生命第一律,陰陽變化為第二律。故《莊子》說:萬物以「息」相吹。
此如,水有清,便有濁,清濁,非陰陽,「濁」是清不成的結果。陰陽是兩兩相對的,透過損益而均衡。自然界若無人類污染,海洋湖泊應是清澈為多,混濁為少。故知水的「意志」朝向乾淨,混濁時便有「息感」,而自求清澈,故它不怕髒而能淨物。
人身依然:氣→水→肉→骨,四個順序生成:精神循:氣→情→理→法,四個順序生成。故身心之源以「氣」相通,而柔「情」似「水」。人體十分之七為水,故人情感亦如水有自潔的能力,是孟子所謂「不慮而知」的良知。人性以純潔為美,所有宗教,都強調「聖潔」其源在此。
水與土壤皆能生養萬物,亦能回收萬物。故「水」「容」為「溶」;「土」「襄」為「壤」。水容萬物之生,亦容萬物之死。襄者,助也,土助萬物之生,亦助萬物之死。物之始生,脈絡肌理皆條暢而美。植物能開花、結果,有香氣、顏色;動物能生長、交配、有知覺、靈動。但其死時,皆枯槁腐朽,脈絡肌理盡壞,血肉糢糊、臭氣四溢。
動物彼此、植物彼此,動物與植物之間,都有複雜的食物鏈關係。如蜜蜂、蝴蝶採花蜜為生,採時亦兼助植物之生傳其花粉。蛆蟲、烏鴉以動物腐肉為生,食罷亦助萬物之死,回歸大地。食生者與食死者,皆相互為依,渾然運行。其生,於萬物有益;其死,亦於萬物有益;此其循環法則。故易經最後為既濟、未濟兩卦。
水無色、無味、無形,而所生之萬物有色、有味、有形。土亦少色、少味、少形,而所生之萬物有色、有味、有形。水與土壤,皆有自潔的意志與息感,故能化萬物之腐朽臭味,終歸於無。
故佛經云:「我佛法大海,終不容其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