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際貨幣基金IMF及聯合國官員日前聲明,支持台灣在內的亞洲國家中央銀行實施資本管制,以打擊「熱錢」。到底國際熱錢有多恐怖?據了解,去年大陸自稱遭熱錢匯入的金額高達一千六百四十八億美元、香港約七百三十三億美元、加上台灣推估約一百四十六億美元,中台港三地去年等於湧入二千五百二十七億美元的熱錢,相當新台幣八兆多的現金在市場內流竄,聲勢驚人。
去年國際熱錢四處流竄,選中亞洲市場大舉進軍,讓大陸、香港、台灣、新加坡、韓國等均面臨空前大錢潮。在資金潮推升下,股市、房地產飆漲,營造出景氣櫥窗復甦的榮景假象。
台灣去年全年外匯存底新增五百六十四點九億美元,扣除經常帳順差四百十四點七億美元、外匯孳息約三十二點五億美元.另加回對外直接投資淨流出二十八點三億美元,推算出去年一年熱錢金額約一百四十六億美元,相當台幣四千六百七十二億元,等於是外匯存底中每增加四美元,即有一美元為熱錢。但相較於香港和中國大陸,台灣的問題還算小意思。
大陸自估去年一年的熱錢金額達一千六百四十八億美元,為台灣的十一倍、其中每增加三美元中就有一美元為國際熱錢,香港去年一年新增的熱錢金額高達六百億港幣,約七百三十三億美元,為台灣五倍,難怪大陸和香港早就採取因應動作,打擊國際炒匯熱錢。
國際熱錢「極度不受歡迎」已是亞洲各國央行共通感受,如韓國已對熱錢採取有效管理,要求原幣投資後轉入市場時才可換為當地貨幣;新加坡更直接提高美元匯價「捍衛市場」;大陸除了守穩人民幣匯價外,同步採取升息等緊縮銀行貸款、對抗通膨等動作,在在顯示,亞洲各國對熱錢壓境也開始展開一系列反擊。
台灣央行總裁彭淮南向來以打擊熱錢出名,此次更以「喝咖啡」搭配其「彭三條」到十六條的各種道德勸說動作,成功逼退國際熱錢,也讓短期內國際熱錢暫時在亞洲各地「吃閉門羹」。
但據分析,隨著大陸崛起與歐美強權經濟的易主,未來五年亞洲經濟仍將主導全球經濟發展,國際熱錢只會更快流向亞洲市場,不會比去年規模小。亞洲各國央行,尤其是台灣要如何防範更大的國際熱錢,已成為面對通膨之後,更重要的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