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佛學院{22}佛學院的一天(之四)》食存五觀--過堂

上亭芳子 |2010.01.23
8656觀看次
字級

人在一天之中,要花多少時間打理三餐?一年之中,要付出多少努力溫飽這張肚皮?吃飯,可說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但是我們「會」吃飯嗎?

佛門齋堂又稱「五觀堂」,吃飯稱為「過堂」。齋,有莊嚴潔淨的意思,即看到美味的、符合自己心意的食物,要不起貪心;看到不喜歡吃的東西,也不起瞋心。《禪林象器箋叢軌門》說:「僧眾入齋堂進食,不著不貪,是為過堂。」

佛光山全山大眾每日三餐時,從各處聚集至雲居樓的齋堂,叢林學院學生也兩列井然有序,寧靜且從容地進齋堂。進入齋堂,映入眼簾的是笑臉迎人、胸懷大肚的彌勒菩薩,代表歡喜迎接十方信眾進入食堂。

大眾就定位後,行堂人員擊敲雲板,維那領眾唱「供養咒」,唱畢維那再舉腔「佛制弟子,食存五觀,散心雜話,信施難消,大眾聞磬聲,各正念」,提醒大眾,要專心吃飯,時存五觀,吃飯才有功德回向給十方信施。大眾接著合掌答「阿彌陀佛」,心中默想五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食前必須先吃三口飯,第一口,願斷一切惡;第二口,願修一切善;第三口,願度一切眾生。飯食後,要唱《結齋偈》,感謝十方信施的供養。
  
吃飯,在佛門中也是一堂修行的功課。叢林學院學生手冊裡規定,二時粥飯,正意受食,不可以有喜、厭、增、減之心,一旦收進來的飯菜就必須用完,連飯渣菜屑都不可以浪費。倘若身體狀況不能食用的食物,應先向師長報告或申請「退菜卡」,不能隨意退飯菜;用飯時,要如「龍含珠,鳳點頭」,把眼睛收好,不得左顧右盼,雜語嬉笑;碗箸盤子應輕舉輕放,不可發出聲響;坐的時候,只坐半張椅子,不得駝背。
  
此外,學院老師也常提醒學生:「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意思是說,若知道自己受食的目的是為了辦道、修業,那麼即便是金銀銅鐵亦能消化,若起了貪念,就算一杯水也很難消受得起。
  
想想,一頓飯須積集多少因緣而成,除了感恩、惜福之外,更要在道業上精進用功,否則就辜負信施的供養,來生可能要作牛作馬償還。佛光山舊齋堂檀信樓門口的對聯「吃現成飯當思來處不易,說事後話唯恐當局者迷」,實是提醒大眾的珠璣良言。

長老法師們也常說,齋堂外懸掛的雲板,代表過堂的心態要像雲輕鬆自在,不帶牽絆與染著,也不評議飲食好惡,猶如禪宗「百花叢林過,片葉不沾身」般灑脫,才是修道人應有的態度。

除了感恩心,吃飯時還必須有著隨緣、平等的心,才能嘗到食物的真滋味,才能體會人與食物之間,達到合一的境界。吃飯,還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