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砂石業者並未因中國暫緩執行禁令而調降價格,雖然行政院公平會已展開調查,並祭出百萬元的罰款,重罰雖可嚇阻哄抬物價。但是,國內砂石供應問題一直存在,若未有長遠之計,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處理問題,問題永遠存在。
國內開放河川、陸地採砂石已相當時日,就因未有效的管理,導致被不肖業有機可者趁,河川採砂石規定平面開採,一則可砂石利用,二來可達河川疏浚的目的。
但業者卻定點深挖,採砂石的目的已達,卻因深挖破壞生態,反而影響水流。
業者敢違規,估不論是否有「官商勾結」,至少主管官署未盡管理之責。這種情況,全台皆然。過去,縣市政府、水利署都以人手不足借口,之後有了巡防員,問題還是存在,為什麼?這是否意味官員的失職?
台灣從中國進口的砂石,僅占國內需求量的百分之二十,比重不是很高,台灣可開採砂石的河川包括大甲溪、大安溪、西螺溪、高屏溪等。妥善管理,可免進口。陸地採砂石包括休耕農田採砂及山坡地採砂石、石門水庫疏浚等,地點多方法也多,問題在開放後後遺症就來。
儘管有關單位調查,目前台灣砂石庫存量尚有約八百萬立方公尺,以每日需求量十五萬立方公尺計算,足供一兩個月使用。這只能解決燃眉之急,如未對整個供需問題,作完整的規畫,表示有關單位對整體建設沒有腹案,這對國家發展是無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