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東南亞國協(ASEAN)十國和中國的自由貿易區,將於明年一月一日正式啟動,雖然許多東南亞產業熱烈期盼產品的關稅降到零,有些產業則「剉咧等」,不知道「東協加一」的自貿協定是福是禍。
東協副秘書長普希帕納森承認,東協加一自貿協定生效後,部分國家要付出某些代價,但整體而言,中國和東協會互蒙其利。
近年來,中國和東協的貿易量幅飛猛進,已從二○○三年的五百九十六億美元,增至二○○八年的一千九百二十五億美元,九成貨物免關稅的自貿區上路後,雙邊貿易量預料有增無減,將成為僅次於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全球第三大自貿區,涵蓋十九億人口。
《紐約時報》報導,中國與東協自貿區面對的反對聲浪,比歐盟和北美小很多,原因可能是關稅本來就不高,或者現有商業模式不會出現重大改變。
不過,東南亞有些產業不免擔心,進口稅取消後,廉價的中國貨會湧入,他們要保持或擴大國內市占率的難度將增加。
印尼基於這種顧慮,準備要求延後取消鋼鐵、紡織、石化、電子產品的關稅。
按照自貿協定,中國和印尼、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幾乎所有關稅都將取消,柬埔寨、寮國、越南、緬甸也將逐年調降,最後在二○一五年歸零。
元旦取消關稅的大部分產品,原來進口稅率約百分之五。元旦之後,有些農產品和汽機車、重機械零件仍要課稅,但將逐年降低。
對東協而言,中國現在是僅次於日本和歐盟的第三大貿易夥伴。整體來說,中國對東協享有小額貿易順差,東協國家對中國的逆差程度不一。
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對中國的逆差不大,越南近年則逆差節節高升,二○○八年從中國進口達一百五十七億美元、出口僅四十五億美元。
分析人士認為,雖然更多中國貨的競爭可能對東南亞廠商帶來新威脅,不過,更容易進入十三億人口龐大市場的商機也可能很大。
前東協秘書長的塞維里諾表示,已出口棕櫚油、橡膠和天然氣到中國的馬來西亞,是可能從零關稅獲益的國家之一;以生產廉價消費品為主的越南等國,則比較可能受到傷害,必須尋找新的出口產品和新的利基市場。
此外,中國商務部貿研院科研處處長李光輝表示,就世界經濟區域發展而言,北美、歐盟已分別形成一極,未來亞洲也要形成一極,有可能因中國與東協自貿區推動整體亞洲經濟發展而最終形成,甚至可嘗試推行亞洲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