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佛學院{20}佛學院的一天(之二) 晨起精進早課

菩提子 |2009.12.26
1186觀看次
字級

 「慈悲偉大的佛陀!今天又是一個新的開始了!所謂『一日之計在於晨』,在如此美好的早晨,回憶往事,我雖曾失敗,但從來沒有失望……。」天濛濛亮,大悲殿內傳來陣陣清亮的朗讀聲,叢林學院的學生,正恭讀星雲大師的〈晨起祈願文〉。

香燈的「驚醒板」過後,居處在叢林的青年學子們即刻漱洗、整理自己的內務,然後迅速穿好海青,搭好縵衣,一百多人的隊伍兩兩對齊,問訊過後,井然有序地從四十坡拾級而上,跨過一道棗紅的般若門,來到大悲殿外的丹墀,兩旁綠樹參天,殿內二丈高的白衣大士慈憫地俯視大地,學子們靜謐踏上台階,提起正念,進入肅穆殿堂。佛學院的一天,正式展開。

朝暮課誦的儀制,早在東晉道安大師的時候就制訂了,歷代典籍也有課誦的記載,明清之際,朝暮課誦漸趨定型,蓮池大師在《雲棲共住規約》規定:「晨昏課誦,不得失時偷懶,違者依例罰錢十文。」可看出,早晚課誦已是叢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定課。古德云:「朝暮不軌,猶良馬無韁。」朝暮課誦是學院的常規功課,學生若有重大事故無法上殿,必須事前向師長請假。

「課誦」除了對治散亂心和懈怠心、養成正念的習性、策勵精進之外,也藉由早晚課誦的功德,回向給十方信施。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說,我們三餐飯食、四季衣裳,乃至生病所需,皆出自他人的力量,必須感謝十種因緣,其中第四種就是「念施主恩」。學院學生日常所用的一切,都取之十方,如同天之驕子,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豈可不深切感恩信施的護持?省庵大師懇切說:「將他利而潤己身,於理順乎?自非悲智雙運,福慧二嚴,檀信沾恩,眾生受賜,則粒米寸絲,酬償有分,惡報難逃。」

在叢林學院這麼好的環境學習,若無法精進用功,就有愧十方信施的供養。所以學院《學生手冊》提醒學生:「二時課誦係為自己培修福慧,消受信施,故應開口唱誦,不得避懶偷安。」學生們做完課誦後,都將所有功德回向給信施檀那。

星雲大師曾說,回向的意涵非常豐富、深奧,也非常討便宜。大師說,所有修福慧的人不能不懂得回向,回向可以「回自向他」,等同自他兩利之意;「回小向大」,祈願一切有情皆能所求如願,這也是擴大自己胸襟的一種方式;「回有向空」,有是有限,無才能創造無限,才不被空間與時間所拘束;「回近向遠」,現在做的好事功德,儲存到未來才受用。有一位佛光會師姐每天從早忙到晚,家人無法諒解,她對兒子說:「你在拚經濟,我在拚後世。」;「回事向理」,如一燈傳千燈,饒益有情;「回因向果」,胡適先生說:「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有播種才有收穫,這是大眾皆知的道理。

星雲大師說,人生在世,不但要有一個溫暖的家庭,心中更要有一座殿堂,一個人儘管窮得貧無立錐之地,但是心裡的殿堂不能少,如同魚蝦的殿堂是海洋,將帥的殿堂是沙場,知識的殿堂是書房,而慈悲是修行的殿堂。

維那手中的犍槌輕叩大磬,「口匡」!清脆宏亮的聲音,敲醒昏瞶的學子,催促大眾常行精進,破煩惱惡,安住身心,用功修道,普濟一切有情。

這群來自四面八方的學子們,晨起精進,正努力開創自己的人生殿堂,發揮生命最大的價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