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專題報導】兩岸政策開放之後,部分醫療機構將醫院擴張到中國大陸,想爭奪大陸上億人口市場,然而近年兩岸互動頻繁卻沒有大開醫療人員流動之門,醫界普遍認為,大陸對醫療的限制仍多,對於台灣醫師沒有轉跑道的誘因。
在上海成立主要服務台商與境外居民的辰新台商醫院,是國內醫界「西進」的先鋒。辰新醫院院長、同時也是台灣聯新醫療集團總執行長張煥禎表示,基於多數台商習慣由台灣醫師看診,因此辰新醫院由集團內的聯盟醫院提供主治醫師人力,每半年至一年透過輪調方式,赴陸提供就醫與健檢服務。
張煥禎指出,近年來赴陸發展的醫師沒有明顯增加,「主要是薪水不如台灣」。他表示大陸醫院收費低,不見得比較好做,集團對於輪調來的醫師,也只有在月薪加一至二成的幅度作為補償。
台灣醫事聯盟協會理事長高明見表示,大陸衛生部去年宣布,在二○○七年底前取得台灣合法行醫資格滿五年、具有專科醫師資格證書、目前仍在行醫的台灣醫師,可以不經考試直接進行認證。對於台灣醫師赴陸行醫方便許多,不過兩岸醫療背景差異太大,醫師的意願不見得高。
高明見指出,大陸的醫療走極端化,若是政府提供民眾的「醫保」,給付才五元、十元人民幣;但沒加入醫保的民辦醫院,如同在美國看病一樣很昂貴,像台商要自費台幣一千五百元左右。因此醫師去大陸工作,一個月的薪水不見得比台灣高,尤其具知名度的醫師,多應邀去示範手術或偶爾駐診。
諾貝爾集團執行長、台灣醫事聯盟協會理事張朝凱認為,大陸對於醫療有需求,但是限制條款相當多,台灣醫師要去投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醫保」攸關醫院患者來源,張朝凱表示,大陸公立醫院占百分之九十五,受國家全力協助、不用繳稅,但對公立以外的民辦醫院限制重重,因此大陸雖然人口多,但是醫院如果「醫保」的範圍只限於城鎮,或是沒有醫保只能發展自費市場,客源就會大受影響。
曾派駐廈門長庚醫院,擔任執行董事、長庚醫院顯微重建外科主任鄭明輝表示,到大陸發展的醫療人員應該不多,尤其中生代以上的醫師,因為他們的家庭以及建立起的人脈資源都在台灣,多半沒有意願久駐大陸。
此外,鄭明輝指出,大陸醫院主要是公立性質,必須通過考試成為公務人員,才能進入這個執業管道;相對來說,旺旺、明基等民辦醫院比較有機會挖角台灣醫療人才,但若競爭對手沒有這麼做,這樣的機會也不見得多,或許對於剛完成住院訓練的年輕醫師來說,會衝著大陸的市場性想去嘗試,但能不能賺得高年薪還是個問號。
廈門長庚醫院有二千張床數,雖然遠超過辰新等台商醫院,不過並沒有造成大批醫療人才往大陸發展,開幕以來,仍是以輪調台灣各院區醫護人力的方式來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