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前,中國、美國相互稱許,大玩氣候乒乓外交,但會議正式召開後,雙方卻是唇槍舌戰、互不相讓,導致峰會瀕臨破局。
從如何分擔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類似工作要不要接受第三者查核,到美國是否積欠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氣候債」等,這兩個全球最大汙染國在這些主要議題上無不針鋒相對。
日前國際專家即指出,此次峰會是「成也美中,敗也美中」,十二日新加坡《海峽時報》再次指出,唯有美國和中國找到共同的基礎和政治意願,會議才有出現具有意義的成果。
《海峽時報》的分析報導指出,氣候變遷會議的核心是金錢和公平,但這兩個核心往往無法兼容,因為中美透過媒體互相抨擊,讓上述問題變得更鮮明。
環境新聞網站「中國對話」(China Dialogue)編輯希爾頓說,「會議氣氛極為負面。每個人都堅持立場,只向國內聽眾發言。」
美國首席談判代表史登指出,「如果其他主要發展中國家未加強努力,美國絕不會承諾任何協議。」中國則反唇相譏,指美國以二○○五年為基準承諾減排二氧化碳太「小兒科」,與學界所呼籲的相去太遠。
華盛頓「美國環保基金會」的哈佛坎普說,談判僵持的部分原因是談判技巧的問題,「不但談判代表的長官們要來,就連他們的大老闆們(國家元首)再過幾天也都要來,達成協議的壓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