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黨:碳交易排除在溫室氣體減量法外 能源價格合理反映環境成本
【本報台北訊】昨天是全球抗暖化行動日,「碳交易」制度被部分人視為有效的減碳工具,但檢討聲浪日起,能源稅則在國內引起批評。台灣綠黨等環保團體昨天表示,「碳交易」易淪為財團逃避減碳努力的工具,呼籲政府啟動能源稅,將錢留在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及其他相關綠色產業。
「碳交易」是京都議定書准許的減碳工具之一,被許多財團視為新的金融工具、產業,但近來衍生不少道德上的問題。綠黨、蠻野心足協會及看守台灣協會昨天舉行記者會,要求政府將碳交易排除在立法院審議中的「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之外,並盡快啟動能源稅、碳稅制度。
台灣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表示,碳交易制度一旦被法律條文化後,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將不必努力減碳,只要花錢就可以買到贖罪券,但台灣人民得不到任何一毛錢,環境被破壞卻由全民承擔;或者財團只要經過簡單改善,就可獲得大量碳權供買賣獲利,大發汙染財,協助其他產業繼續汙染,也會引發國際批評。
潘翰聲表示,開徵能源稅後,能源價格合理反映環境成本而提高,才能刺激產業改善對能源的使用效率和生產管理模式,朝著對環境更友善的方向轉型。
主婦聯盟則表示,開徵能源稅同時,要求政府降低個人及營業所得稅;能源稅收入可用來補助大眾運輸票價、給予低收入者的能源津貼、補貼國家財政。
隨後,環保團體與百餘世新大學學生,昨天中午十二時十二分,在台北車站以「急凍五分鐘快閃」形式,在因應氣候變遷的聯合國會議正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之際,與世界上一百零六個國家,同步傳達支持能源稅、反對碳交易的訴求。
昨天傍晚元智大學也有一場「跟地球說情話」燭光晚會,參加者以燭光排出「350」的字樣。潘翰聲說,百萬分之三百五十是科學家指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安全上限值,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達百萬分之三百八十七,如果上升到百萬分之四百五十,將對地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