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央大學昨天發表稻殼、玉米殼及甘蔗渣等農廢物製成鋰電池陽極材料研發成果,顯示台灣也有創造「綠色奇蹟」的能力,不在節能減碳風潮缺席。
領導這個研究團隊的中央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教授費定國表示,電動車已成為未來發展趨勢,而電容量高的鋰離子電池更是電動車不可或缺的工具。鋰離子電池分陰陽兩極,以磷酸亞鐵鋰為材質的陰極結構,發展已臻成熟,但以石墨為材質的陽極結構,電容量還有改善空間。
為改善鋰離子電池的陽極功能,費定國選擇稻殼、玉米殼及甘蔗渣等為材料,經過酸及製孔劑處理,製成高電容量的類石墨結構碳材粉體,可大量增加表面積及孔隙度,初次可逆電容量比石墨材質高出四至五倍;未來只要充一次電,就可以多跑四至五倍的距離。
費定國說,稻殼、玉米殼或甘蔗渣都是沒有利用價值的農廢品,農民通常在田間燃燒後,當成綠色肥料,但燃燒過程卻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及熱量,對環境造成重大汙染。把農廢品加工製成高科技鋰離子電池陽極材料,可謂廢物利用,一舉兩得。
不過他強調,這些類石墨結構碳材粉體運用到鋰離子電池陽極材料,仍有一些瓶頸待解決。但費定國認為,這是未來一定要走的路,兼具高能量及高功率的綠色能源鋰鐵電池電動車,勢必成為未來節能減碳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