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菩薩善觀四悉壇的因緣來說,不管是自己或他人,現前獲益或是久遠以後才受益,調伏煩惱或不調伏煩惱,或不執著煩惱而能調伏煩惱,或不執著煩惱也不調伏煩惱,都沒有缺失;若能隨因緣、時節、根機不同,以四悉壇分別運用,即能使人獲益。若不能把握四悉壇(隨因緣、隨人、隨病、隨第一義諦說法)的應用,就容易引起愛執,對他人生起譏毀、傲慢,不但妨礙自己也妨礙他人,成就無礙的解脫道啦!
成不思議境
若一念煩惱心生起時,能具足十界百法(注),互相不妨礙;雖多法界於一心也不會覺得「有」,雖只是一念也並非沒有「無」;雖多法界卻不會成「積」,雖一念也不會成「散」;雖多法界彼此沒有差「異」,雖只是一念也沒有不相同;多即是一,一即是多。
經上說:黑闇中的樹影,因黑闇而看不見;但天眼能看見,是為黑闇中有光明。譬如無明中有法性明,但非肉眼、天眼、慧眼、法眼所能見。煩惱之體性(空),本不思議,非一般二乘或權教菩薩所能理解。今顯示煩惱即是法性,故知黑闇的體性與明的體性是不二的(法性相同),故名不思議境。
不可思議境,即是不受、不著、不念、不分別。對於新生起的煩惱「不受著」;對於過去的煩惱「不執著」。對於煩惱,內心不取相,名「不念」;外在不取相,名「不分別」。如此殊妙智慧,觀照明朗,故名「不思議、不相妨、不相排斥」。如下圖:
新起者 ── 不受
舊起者 ── 不著
不內取 ── 不念
不外取 ── 不分別
此中,無明譬如「舊起」,中道智慧,譬如「新起」;理性為內,諸法為外。若是以十二因緣、六根、六塵為新、舊等分別,自是三藏教及通教等意涵。故,觀煩惱黑闇,即是大智慧光明,顯佛菩提,則煩惱永遠斷盡也。(待續)
注
十界百法:十界,指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又十法界之眾生,又各具其他法界,十法界乘十法界,是百法界,名十界百法。如:人法界,亦有佛、菩薩、阿修羅等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