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雲林訊】位在台灣母河—濁水溪畔的雲林縣,一片綠野平疇水源豐沛的景象,但農田要水、六輕要水,民國九十年號稱調配濁水溪兩岸水資源的集集攔河堰(共同引水計畫)完成後,湖山水庫現正加緊腳步興建中,但縣民認為,當地缺水問題未獲解決,反而日益加劇。
雲林縣貓兒干文史協會辦理青輔會補助的「二○○八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雲林水地圖調查」,從文獻、訪談、基層反映等,探討雲林水資源的問題。
在調查中,環球技術學院環境資源管理系助理教授張子見說,「集集攔河堰是造成雲林地層下陷的元兇之一」,因河川會在沖積扇的扇頂往下流或滲透,雲林的扇頂在林內鄉烏塗村一帶,是補充地下水的地方,使得雲林平原地區的沖積扇中央以下水源充足,但現在扇頂的水源在南投集集被攔截,水況已不復見。
另外,深井也是造成地層下陷的原因之一。住在雲林中部地區褒忠鄉三和村的曾寅說,民國四十年,圳溝每天都有水,現在每年農曆五月正需要用水的時候,有時來了十天就沒了,因為缺水,農民多鑽打水井取水。
對於政府宣稱:「湖山水庫興建完成,就可以收集並分配水資源,會有更多水可用,也可遏止地層下陷」的說法,雲林水地圖調查所得到的答案,並非是肯定的。
曾有學者專家提出警告,台灣未來面臨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缺水,將來是一場「水戰爭」時代,不可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