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佛教團體可扮演議題倡導者
台灣佛教團體一向參與社會的慈善、救濟工作,但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王順民認為,擁有廣大資源的佛教團體,應該思考在社會福利上扮演更積極的議題倡導者、改革引導者角色。
王順民表示,佛教團體切入人間的方便法門,包括慈善、救濟等,不同的濟助方式主要來自宗教主事者的認知,以及詮釋佛教如何人間化的實踐方式;但從社會福利分工的鉅視觀點來看,宗教團體慈善事業的發展與限制,還是要回到對於政府公部門積極與消極作為的探究與反省。
王順民說,佛教團體在濟助天災人禍之外,應該更有計畫性的做一些可以產生結構影響的社會福利工作,並培養所需的專業人才。
林芳珥:
慈善目標應與時調整
台灣佛教蓬勃發展,佛教團體擁有很多資源,也投入社會慈善事業,政府相關主管單位希望佛教團體在傳統的急難救濟事業之外,也能配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協助政府創造更美好的福利社會。
主管全台一百四十五個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內政部社會司社會發展科科長林芳珥表示,這些基金會對台灣社會的貢獻有目共睹,但佛教團體主持的基金會都把被動的急難救濟列為目的事業,常造成資源重疊,應該可以主動再開拓更多符合社會期待的重點工作。
林芳珥說,社會的需求一直在改變,像目前隔代教養的問題、社區老人的照顧、外籍配偶及新台灣之子的輔導等,有待投入更多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