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與趙樸老(中)

滿耕(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 |2006.05.06
561觀看次
字級

禮重情意更重

星雲大師和趙樸老的交往,平常除了書信往來之外,只有互通電話。有時電話聲音聽不清楚,就由夫人代聽。樸老對佛光山的男眾比丘,如之前見過面的心平和尚,以及後來繼任的住持心定法師,都有很大的期許。而對女眾的比丘尼,如慈莊、慈惠、慈容、依空法師等,都非常欣賞他們的才華。他們二老見面互贈或託人轉交的禮品也是非常值得關注,透過這些禮尚往來的交流,我們不難發現兩人雋永真情的友誼。

一九八八年美國西來寺落成時,中國佛教協會的趙樸老以一套稀世法寶《龍藏》及西藏大藏經作為賀禮,十多年來星雲大師每次經過西來寺「藏經閣」,都要深深問訊,向內外含光的老友致謝。

一九九三年春,星雲大師返鄉探親,樸老贈送大師一尊神態典雅優美的銅塑觀自在菩薩聖像、一套弘一大師抄寫的《金剛經》善本書、一幅徐悲鴻的釋尊說法圖,以及他本人的佛學著作,由日本著名的法藏館發行的日文譯本《佛學入門》,在接受長者惠賜的同時,星雲大師唯有發願繼續努力為佛教為眾生做更多的奉獻,以此來報答樸老的知遇之恩。

在樸老與星雲大師多次的會面中,樸老對一九九四年的會面最為重視,他將每次會晤的點滴與心情化為〈憶江南詞〉等十七首詩詞相贈予大師,充分表達了樸老內心細膩的情感及對大師殷切的寄望:

西康賓館櫻花
經行處,眩目燦明霞。幾度蓬萊仙境見,賞心長憶故人家,應是有緣花。
英雄氣,花國擅嘉名。烈烈轟轟驚一代,不辭撒手殉千生,六俠亦溫文。

三月三十一日
訪金陵刻經處
刻經處,墓塔拜仁山。今日版藏過十萬,三十年兩度救頹殘,法寶護龍天。
方冊藏,際會有因緣。譯著新增宗大士,慧燈巴梵續南傳,學業耀前賢。

四月三日
訪雞鳴寺
雞鳴寺,風雨警憂勤。遠近潮來凡聖羅,塔波層供藥師燈,象運儻重興。飲茶處,舊日豁蒙樓。供眼江山開遠慮,騁懷雲物蕩閑愁,志業未能休。

   台城上,一塔望歸然。三藏譯   文皆舍利,更留頂骨照人天,   花雨正瀰漫。

四月四日
遊珍珠泉
   定山寺,遺想南朝,萬斛跳珠   明水鏡。三層飛閣府松濤,逸   興共雲高。
   清見底,靜慮對珠泉,第一游   觀誇岸北。幾多名士汲江南,   增勝料他年。

安上法師贈碧螺春新茶
   殷勤意,新茗異常住。遠帶洞   庭山色碧,好參微旨趙州茶,   清味領禪家。

四月五日
星雲法師來辭行明日將經上海南旋
   來不易,滄海遠浮天,不盡恩   情申孺慕。無窮行願種悲田,   七日念千年。
   千年念,安國與興邦,花萼騰   輝兄弟愛,文明增盛兆民康,   萬里好相將。
   道珍重,時惠好音來。北海南   海非異土,天親無著是同懷,   大道一心開。
 
關注佛教未來
 
樸老曾經向星雲大師說了一個他的親身經歷,這事也證明佛教在中國的重要性,和大陸人民對佛教的渴望。有一回,樸老到雲南察看地震過後寺院損害的情況,當地民眾向他說︰「我們的家倒了,我們都沒有哭,寺院倒了,我們個個落淚了。」可見寺院道場是住持「佛法」的慧命根本,也更能深刻地體會到佛教影響民眾之深遠,佛教徒責任之重大。
 
一九八九年,星雲大師訪問大陸北京,趙樸老當時就緊握大師的雙手說:「讓我們共同推動人間佛教吧!」他認為人間佛教具有國際性、民族性、群眾性、複雜性、長期性的五項特性,是任何朝代不可消滅和改變的事實,即使是唯物主義也無法阻止民眾的佛教信仰。樸老經常強調:「宗教是一門文化,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一九八八年十二月,樸老在中國宗教學學會第三次會議上,對有些地方存在的因對宗教的無知,而產生的盲目排斥宗教、批判宗教,阻礙國家宗教政策落實的現象,提出了激烈的批評。在第五、六屆佛代會上,樸老分別提出一個思想(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思想)、三大優良傳統(中國佛教農禪並重、學術研究、國際交往的優良傳統)和加強五項自身建設(信仰、道風、人才、教制、組織建設)的重要講話,他號召全國佛教徒「愛國守法」、「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要求出家人「獨身、素食、僧裝整齊」。為了促進中、韓、日佛教界的交往,樸老又表達了黃金紐帶的具體構想。樸老善於審時度勢,能把握時代脈搏,採取對策,協助有關部門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理解、支持佛教,使佛教事業在中國得到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在樸老看來,一個人如果摒棄宗教,那連話都會說得不周全。因為「世界、如實、現行、現實、相對、絕對、弘揚、剎那、悲觀、清規戒律、臨時抱佛腳……」等等一系列詞語、說法,都來自佛教。一個單純的見面打招呼,彼此互稱「同志」,這個詞最早也來自佛教的,所以中國人若不承認佛教、不使用佛教用語,幾乎無法說話。為此,樸老將所有與佛教有關的一般用語,結集彙編成《俗語法源》一書。樸老如此用心良苦,星雲大師遂將該書由佛光出版社發行流通。
 
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早在佛光山創建之際,星雲大師就將「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作為佛光山的四大宗旨,首重興學育才的佛教紮根工作,這點與樸老重視佛教人才培育的觀點是完全契合的,樸老在恢復中國佛學院、金陵刻經處,創辦《法音》雜誌、佛教圖書文物館、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的同時,曾在北京組織召開漢傳佛教經書流通工作會議、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向各級佛協和全國佛教界當前和今後相當時期內再三強調最重要、最緊迫的事情:「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三還是培養人才。」為培養國際交往和弘法的人才,樸老向日本、斯里蘭卡、英國、韓國、緬甸等國家派出了數批留學生。
 
一九九三年一月,星雲大師又與樸老交流僧伽教育方面的看法,同時向樸老提出為佛學院畢業學生謀求出路的建言,如果佛學院提供寬廣的出路,便能招到素質良好的學生,也比較容易留住人才。在大陸佛學院畢業生的出路方面,大師提出下列意見:

   一、派到全國各地,甚至國外       弘法,擔任佈教師。
   二、派到全國,尤其邊疆地區       做佛教的田野調查研究。
   三、到各地做佛教音樂采風和       調查研究。
   四、投入各地佛教會和寺院做       行政管理工作。
   五、擔任佛教文化名勝地區的       特別導遊。
   六、整理佛教文獻,從事佛教       典籍出版。
   七、由佛協在各困苦地區,辦       理社會性的義校,派畢業       生教學。
   八、在各寺院興辦短期佛學班       ,或其他事業。
 
再者,當今是一個高度專業化和系統化的多元社會,佛教如果不從專業人才的培養著手,未來恐怕難以和社會競爭,尤其現代的弘法應用和行政管理,更是不可少。基於這個考量,在佛學院的教學上,大師建議採取分科教育的方法。另外,進一步興辦社會性的佛教綜合大學,大師認為也有其必要。接著,大師指出,如果在文化和旅遊事業上能有作為,不但可以弘法利生,也可以在經濟上資助佛教的發展。樸老聞後,提出希望大師能委派師資赴大陸的佛學院,教授現代佛學和寺院管理,或興辦佛教事業,帶動佛教發展等意見。
 
當兩人談到金陵刻經處時,大師又建議出版雙月刊或季刊,設立「金陵印經會」,發起每月印經會,以吸引對佛法有心的人士大家共同來助印流通,發揮印經的力量。此外,積極倡導藏經電腦化也甚有必要。星雲大師的一席建言,樸老即以「智者一言,黃金萬兩」極表讚賞。最後,大師將「志在國家統一,行在佛教復興以及教育文化是佛教的生命」兩點作為是次會談的總結,在進行長達數小時的促膝談話之後,樸老不但欣喜接受,並給予大師很高的評價,此舉充分反映了他們之間為振興中國佛教,重視培養人才及發展文化事業所產生的思想共鳴和相互理解。(中)
──節錄自《普門學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