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堂堯台北報導】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在世界各地造成的威脅與日俱增,國科會昨天由台大流行病學所教授金傳春的研究團隊發表報告,建立登革熱的「時間風險指標」和「預警指標」:同一地區連續兩周出現確定登革熱病例,就可能進而出現登革出血熱病例,人口達每方公里三萬以上地區更易爆發流行。
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即出血性登革熱)皆由埃及和白線斑蚊所傳播,登革出血熱因屬急性發病、最嚴重可能出血不止易致命;金傳春團隊分別針對台南市、高雄地區疫情記錄進行研究。
高雄縣市在二○○一至○二年爆發的登革熱疫情,為國內六十年來最嚴重;金傳春團隊發現,無論累積病例數為何,同一地區只要連續兩周出現確定登革熱病例,即為登革出血熱高危險區域,可能出現一例以上,此為「時間風險指標」。
登革出血熱的「預警指標」則以人口為依據:人口密度超過每方公里兩萬人的地區,若流行延續時間過長,或者傳播強度太大,就可能爆發疫情。此外,登革出血熱還有一些危險因子:家中若有其他登革熱病患,感染危險性就增為近三倍,若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潛在疾病,危險性更將超過六倍。
在一九九八年台南的案例中,金傳春團隊發現登革出血熱都出現在登革熱病例之後,而且經一次或二次感染而罹患出血熱的病例數目相當,打破過去一般認為要二度感染才會產生出血熱的刻板印象。
金傳春說,全球暖化可能造成病媒蚊群朝北遷移,在北部地區造成流行,因此呼籲無論地域,民眾都應做好環境衛生整頓,徹底清潔裝水容器、廢棄輪胎或盆栽等孳生源頭,避免依賴噴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