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年,著名畫家李奇茂與張光正小姐於宜蘭念佛會舉行佛化婚禮,由星雲大師(二排中)福證。圖/佛光山宗史館提供
首次佛化祝壽
佛教,本來就是解決人生的生老病死問題,人的一生中所遇到的婚喪喜慶,一切皆不離佛教;因此大師提倡過壽、結婚的慶典,也應以佛教的方式進行;五十歲以上的壽星,如要慶祝壽辰,可定期供佛齋僧,宴請親友,但以不收賀禮、莊嚴節約為原則。
一九五七年七月十七日,宜蘭糖業公司董事長廖燦堂於宜蘭念佛會大講堂舉行佛化祝壽,慶祝其六十大壽,是日誦經一天,超薦父母,並祈願壽星蒙受佛光的庇護,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儀式莊嚴簡約,晚間則以素齋宴請親友。
台南統一企業創辦人吳修齊居士、日月光集團創辦人張姚宏影,亦常前往佛光山佛化祝壽,由法師為其誦經祝福。
第一對佛化婚禮
結婚,是兩情相悅的有情人,願意攜手共度人生的盟約。採用佛化婚禮,禮請出家法師在佛前及眾人見證下結為連理,藉由佛教信仰力量,以互助互敬的精神,讓婚姻更穩固美滿。
一九六○年,大師在雷音寺為著名畫家李奇茂與張光正小姐舉行第一場佛化婚禮開始,全球佛光道場也陸續為有心組織佛化家庭的善男信女證盟。高雄縣政府民政局於一九九二年打破往年集團結婚的傳統模式,在佛光山大雄寶殿舉行「集團佛化婚禮」,共有二十四對新人參加,是全國首次集團佛化婚禮。
五十年後,佛光山寺住持心培和尚於二○○六年,在蘭陽別院為資深信徒張肇與張黃素貞的次子張民杰結婚福證。從雷音寺到蘭陽別院,這場佛化婚禮,不只是佛化家庭的延續,也是信仰傳承的開展。此外,佛光山非洲南華寺亦於二○○七年舉辦非洲佛教史上首次集體佛化婚禮。
於台灣經營佛教六十年,經大師的苦心擘畫,佛教的發展不但從山林佛教走向都市叢林,亦藉由各項佛教活動,普遍接引社會大眾認識佛教,使「佛法生活化」的人間佛教思想深植民心。若說「雷音寺」是佛光山的搖籃,不如說是台灣佛教現代化的搖籃,應當之無愧。系列完(心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