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東德為了隔絕東德人民投向西德,於是沿著邊界在己方領土上建立柏林圍牆,直到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屹立了二十八年柏林圍牆終於倒塌。今年是柏林圍牆倒塌二十年紀念日,大家開始討論,「統一」對德東、德西人民是好還是壞?
兩德統一後,軸心問題是民主和經濟,最近一項針對德國人的調查指出,百分之六十七民眾滿意目前的民主制度,百分之十一不滿意目前的民主水平;不滿者的感覺是,新德國還沒有讓他們完全融入。
當被問到經濟時,許多德東人認為,他們現在的經濟情況比共產主義統治時期還差。只有百分之三十二德東人說,自己的經濟情況好;超過半數受訪者說,過的比五年前糟;大部分德東人認為,共產主義垮台受益最多的是商人和政客,他們的快樂、希望和期待都在下降。
兩德統一後,德東人抱怨西德的資本主義席捲東德企業,導致數百萬德東人失業。德東人認為德西人貪得無厭,但德西人卻覺得德東人好吃懶做,此一現象並反映在德東與德西地區間的社會及經濟現象,並導致共產政黨成員紛紛移居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地。
柏林圍牆倒塌以來,約一百七十萬德東人出走,占德東人口百分之十二。剩下來的人口,失業率是西部的兩倍,不少地區二十到三十歲的女性人數銳減百分之三十,「空虛」成為德國城市的普遍感覺,德東人普遍不相信能達到和德西人平等的生活水準。
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促成了東、西德的政治統一,而在共黨統治下被禁錮嚴控多年的東德經濟,也得以呼吸到自由市場的新鮮空氣,並促使東德的經濟得以成長,但德東、德西人民的經濟環境仍存著極大差距,「經濟統一」對德國人來說仍是遙不可及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