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全美已公布第三季盈餘報告的企業中,八成以上優於分析師預期,但專家說,盈餘佳績其實「內藏詭計」,各公司實際表現並不如財報顯示的那樣可圈可點,有高達六成的企業盈餘低於去年同期,數據相互矛盾。
企業多年來大玩「低報預期目標」技倆,引導分析師設定偏低預期進而讓企業輕易過關,主宰股票漲跌;就算公布出來的數據顯示盈餘與營收衰退,只要優於預期,多半仍可避免股票下跌。
佐克斯投資研究公司(Zacks Investment Research)證券策略長迪克表示,企業早已習慣壓低盈虧預期目標。
最近歷經金融海嘯後,各公司意識到,只要盈餘報告不如預期,投資人總是不留情地蜂湧拋售股票;一旦盈餘優於分析師預期,企業股票往往應聲上漲,很容易誤導企業營運狀況及經濟前景。
企業低報目標的技倆之所以歷久不衰,主要是因為分析師與絕大多數媒體把焦點放在「經一次性項目調整後的盈餘數字」,企業只要把資產減值、重整費用等一次性費用扣除,盈餘便一下子拉高,贏得喝彩。
企業從一九九○年代便懂得利用低報預期目標的招術。根據路透調查,過去十五年,全美史坦普五百企業中,約百分之六十一的盈餘優於分析師預期,只有百分之二十一不如預期,而且,每個季度都是超過預期者多於低於預期的企業。
低報預期目標是普遍手法,但各公司操縱目標的功力高低有別,蘋果、思科脫穎而出。
蘋果公司不久前公布上季盈餘,連續第二十七個季度超過分析師預期,自二○○一年第一季以來,從來不曾公布令人失望的報告;思科則自一九九八至二○○一年的十三個季度,每股盈餘總是分毫不差的較分析師預期高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