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甘肅省敦煌市寫經卷被視為國寶級文物,近日,一件珍貴雙面抄敦煌寫經卷被江蘇省南京市藝蘭齋所收藏。
敦煌寫經卷因為正、反面都有經文,無法進行裝裱,所以依然保存一千多年前原樣。卷頁手感類似宣紙,經卷正、反兩面字體並非出於同一人之手,正面用工整楷書分欄抄寫,文中多處用紅色符號標出內容,文末署名是唐代僧人體清抄寫;其反面又有朱印一方文口「吳士鑒珍藏敦煌莫高窟北朝唐人寫經卷子」。
敦煌學研究專家黃徵教授表示,此卷正、反面並非連貫內容,正面是對某部佛經的註釋,由於卷首已殘,故不知經名。在檢視現藏於英、法兩國寫經卷資料後發現,當年法國人伯希和從敦煌藏經洞帶回國的經卷有編號第二一四九名為《釋肇斷序抄義》,其後部殘缺;巧的是,兩卷殘缺處的經文內容「超群數之表者…即前智身教」完全吻合,因此,藝蘭齋所藏經卷正面抄寫經文應是《釋肇斷序抄義》;至於是否和現藏法國的為同一份寫經卷,目前仍無法肯定。
史料記載,五代末敦煌三界寺有位道真法師,發起修補古壞經卷活動,當時由於沒有很多白紙,道真法師號召信眾捐紙,將敦煌市不論地契、合同、官府裡過期公文、告示、檔案等,只要反面空白的紙張都被信徒送來,道真法師就在這些紙反面上,再書寫經文貼補到古壞經卷上。後來,法師把經卷和徵集來的紙張一起封存在一個洞窟,清末被王道士發現,才有了現今的敦煌文獻。黃徵教授認為,此正、反抄的經卷,可能就是當年道真法師二次用唐朝《釋肇斷序抄義》的卷子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