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一名五十多歲婦女在短短一個月內,到診所、衛生所、醫院接受骨密度檢測,卻得出三種不同結果。一份報告說結果正常,另一份報告卻說她嚴重骨鬆,讓她非常擔心焦慮。
台灣女人連線昨天召開「骨鬆檢測到處做,政府把關在哪裡」記者會,立委黃淑英強烈要求,衛生署應著手建立骨鬆篩檢標準程序,在標準尚未制訂之前,民眾不要至一般診所或是戶外健檢活動,接受超音波檢查,因為做了只是增加民眾困擾。
為了解骨質篩檢的情況,台灣女人連線與十個婦女團體合作,深入各地,由義工媽媽至診所、衛生所或是戶外篩檢活動,接受骨質篩檢。結果發現,超過半數的骨質篩檢只由一般護士操作,而非合格醫檢師。大部分骨質篩檢儀器都是超音波,即使是同一個人,檢測結果也大不相同。一名婦人篩檢了三次,結果居然都不一樣。
除了篩檢儀器準確率偏低,衛生署沒有統一制訂骨質疏鬆的定義,也造成民眾的困擾。例如,台北市某衛生所宣傳單張上寫著T值負一至負二之間,顯示骨質流失,增加骨折風險,但另一家衛生所卻認為是正常。
「免費骨密度篩檢!免費骨質疏鬆檢測!」黃淑英指出,許多診所或販售健康食品的西藥房門口常見這類宣傳海報,藉此吸引消費者上門,但結果只會造成受測者恐慌、憂慮。
女人連線秘書長蔡苑芳批評,骨鬆篩檢已淪為行銷手段,利用「免費」二字來吸引民眾上門,但大多數儀器準確度偏低,以致結果誤差。如果覺得有疑問,最好到大醫院接受「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檢查。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學會秘書長黃兆山表示,依據世界骨鬆學會標準來看,「雙能量X光吸收儀」是準確度最高,檢查部位為髖骨及大腿骨。超音波則以手腕及腳踝為主,檢查結果容易有偏差。不過,超音波儀器具有容易攜帶、沒有輻射等優點,篩檢結果仍可做為初步參考依據。
但衛生署表示,不贊成用超音波做骨鬆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