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為何本屆諾貝爾獎幾乎是美國的囊中物?為什麼有人可以精準預測桂冠得主?以下報導或可解答。
諾貝爾六個獎項當中有四項屬科學類,今年美國人包辦五項;十三位桂冠得主有十一人為美國公民。二次大戰結束以來,美國囊括的諾貝爾獎項遙遙領先最接近的競爭國英、法、德。
世界各國不禁要問:美國是怎麼辦到的?在某種程度上,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是…辦到的並不是美國。
「你要問他們在哪裡就學。」《諾貝爾獎女性科學家》(一九九四年)作者麥格拉恩(Sharon Bertsch McGrayne)說,「我們大部分的科學家都在歐洲從事博士後研究。」得獎科學家大多遊走各國名校,如此才能在專業領域出類拔萃。
挪威商業電視台TV2在宣布的前晚精準預測歐巴馬是最可能出線的和平獎人選,引發名單外流疑慮,而諾貝爾協會一如往常地否認這項猜測。
TV2記者赫斯考格說,他只是推敲諾貝爾委員會的邏輯,請教幾位人士。他告訴法新社:「我當時不是百分之百確定,但我認為歐巴馬是最符合邏輯的選擇。我很意外其他人感到驚訝。」
瑞典《每日新聞》報(Dagens Nyheter)去年料中法國作家勒克萊喬摘獎,今年文學獎宣布的前一天,該報文化版整版報導慕勒。
法蘭李是瑞典出版社《邦尼耶》(Bonniers)的編輯,他也猜中慕勒得獎。他表示,慕勒的名字去年就被提起,因為在一場書展上,有人看到諾貝爾委員會成員參加慕勒作品的研討會。他說:「學院成員也是人,無法要求他們出來時臉上毫無表情。如果夠認真研究他們的興趣與動向,就能輕易猜到誰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