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春秋戰國時代魯國工匠魯班,為了測試兒子的智力技能,只用六根木條製作了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叫兒子拆開,結果他兒子忙碌了一整夜才拆開來,因為鎖太難開啟,所以也有人將「魯班鎖」稱之為「孔明鎖」。
長期研究「魯班鎖」的陳國龍,十四歲就當木工學徒,當時魯班鎖是師父考驗學徒的「玩具」,從那時候起,陳國龍對魯班鎖就像著了迷,一直到現在五十三歲還是愛不釋手。至今陳國龍已經順利將三十六根木條組合在一起,任何人不經過指點,想拆開比登天還難,如果要將拆開的三十六根木條重新組合更加困難。
「魯班鎖」的原理就是運用古代建築中的榫卯結構,在連接時凸凹相接,如果有半點錯位就不可能組合,還可以加小機關,必須在某個角度才能拆解,甚至可以組合之後從此無法拆解,除非外力破壞。
「魯班鎖」是種很早就流傳在民間的測智玩具,幾根小小的木條,卻潛藏著智慧與奧妙,每件組合都像個藝術品,它代表著古代智慧的奧妙,非常適合訓練耐心、毅力和觀察力,在忙碌又缺乏耐性的人們,閒暇之餘,玩玩「魯班鎖」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思考,也可以訓練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