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南傳佛教及北傳佛教有什麼不同?同樣都是佛教,傳的是一樣的佛法,為什麼經典不同?這和基督教有不同派別的教會,以及新舊聖經,是否是一樣的分裂情形?
福報禪師答:簡略地說,佛教源於印度,之後向外傳播,分為三條路線:從南印度經斯里蘭卡傳至印尼、緬甸、泰國、高棉、寮國等地,而以錫蘭(現稱斯里蘭卡)大寺派為傳承的上座部佛教為主,是所謂「南傳佛教」;部分支派則登陸中國華南地區(此路線即為著名的「海上絲路」)。保存較濃厚的原始佛教色彩,其三藏經典以律藏為主,經典以巴利文寫成。
另一主流從古稱犍陀羅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北境,經由中亞、西域(新彊)、河西走廊抵達中國(古稱「絲綢之路」),而後由中國再傳至韓國、日本等地的大乘佛教為主,是為「北傳佛教」。北傳佛教的三藏經典以經藏為先,藏經汎稱菩薩藏,以融入人間的菩薩道為修行標的,並多與當地固有文化融合。
另外,藏傳佛教是從東印度越過喜馬拉雅山進入西藏,成為密宗佛教的主要傳播路線,此為較晚出現的傳播路線,這屬於大乘佛教的「金剛乘」又稱「密教」,以區隔大乘佛教的「顯教」。密宗源自印度佛教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受印度教古吠陀典籍的咒術密法影響,加以攝取作為消除災障之用。傳入西藏,成為「藏密」之骨幹。
無論北傳、南傳或藏傳,是教義強調之處有所差異,其實並無衝突。所依經典也無不同,只是由梵文原典翻譯過程中,因語言、風土、和譯經家的理解,而產生枝末上差異,但無損佛典的根本精神。如同現代翻譯作品,同一部著作,大陸和台灣的中譯名稱就有很大不同。範圍縮小到台灣,同一部作品,譯者不同,名字也許相同,但內容必然有些許差異,道理是一樣的。
佛教經典的傳譯過程,和《聖經》產生不同版本的因緣有所不同,不能相提並論,無法做比較。但經典共同的最大效益是,令信者離苦得樂,受用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