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高雄訊】「藥就是毒,很多民眾不待醫師指示,亂吃藥補,很容易出事。」前台灣省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吳元劍表示,若非肝膽濕熱,不能服用龍膽瀉肝湯,就算服用,也不能長期服用。
吳元劍說,肝膽濕熱,會有嘴苦、咽乾、頭暈、尿黃、胸腺悶痛等症狀,罹患這類肝炎、膽炎的患者,可服用龍膽瀉肝湯清肝火,但症狀緩解,就需停藥。
吳元劍指出,龍膽瀉肝湯由車前子、黃芩、甘草、川木通、生地黃、柴胡、澤瀉、龍膽草、當歸等十味藥材調製而成,與柴胡湯、六味地黃丸,都屬清肝解熱藥方,「中藥的使用,還是得視患者的脈象而定,需由醫師開具處方,不能隨便補,否則破壞身體五臟六腑平衡,會帶來其他器官的傷害」。
高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呂晃禎也說,龍膽瀉肝湯裡的「木通」,過去因錯用馬兜鈴科的「關木通」,而非毛茛科的「川木通」,曾有中醫師同業長期服用下,吃到腎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