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注意到古文是怎樣下標題的嗎?
比如《論語》第一句是「學而時習之」,就以「學而」當作篇名;《詩經》第一句是「關關雎鳩」,詩的題目便是〈關雎〉。
《左傳》只有紀年,沒有篇目,選錄的題目是後人加上去的;時代晚一點的韓愈〈原道〉、歐陽修〈醉翁亭記〉,雖不再擷取篇首幾個字充數,不過這樣一板一眼的標題,要不是內容好,加上作者有名氣,實在很難吸引讀者注意。
還有人乾脆不訂題目,像李商隱就有十多首〈無題〉,用來凸顯隱約、朦朧、含蓄的情感;大部分的宋詞,也都只有詞牌而無題目。
拉拉雜雜說這些,是驚訝於古人如此的不重視文章命題,相較於他們對禮節、名分的慎重,真是讓人頻呼意外,唯一的解釋是古人覺得內容比門面重要,因此題目可有可無,不是創作的重點。
現代人正相反,很多人靠網路搜尋作品,標題就是文章的生命,一個好標題可以大大提高文章的能見度。
因此標題必須遷就越來越生活化、流行化的語境,作者除了精準的掌握內容,並以修辭增強文字效果外,更得對潮流保持敏銳度,採取慣用的字彙,去除贅字、突破僵化,展現創意,才能在文字大海裡脫穎而出。
舉個現成的例子,比如「性騷擾防治法三讀通過」,這種標題顯得無趣,若把它改成副標,主標則訂為「拒絕鹹豬手」,這樣不失報導的原意,又能增強標題的吸引力。
補充一點,利用聳動的標題,只能短暫吸引注意,若內容與標題相差太遠,反而降低了可信度,分寸的拿捏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