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四十五歲的陳小姐BMI只有十九,自小體型偏瘦、吃不胖,所以平常對油炸、熱炒、醃漬等類食物來者不拒,直到公司健康檢查,才發現自己是「高膽固醇一族」。
根據心臟基金會公布飲食調查發現,即使是苗條族也常常因飲食不忌口,甚至天天吃消夜,雖然BMI值小於二十四,也有六成出現高膽固醇、高血糖、高血壓的症狀,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高。
調查也發現,七成五國人自認吃得很清淡,但是三餐最常吃的分別是三明治加蛋、雞腿(或排骨)便當與海鮮料理。
台大醫院營養部主任鄭金寶表示,三明治除了荷包蛋、火腿、肉鬆、漢堡肉等,還會塗上厚厚的美乃滋;便當裡的雞腿、排骨常以油炸烹調;蝦蟹等海鮮則是高膽固醇食材。
一天吃下來,膽固醇超過四百毫克,是正常所需的兩倍以上,鹽分攝取約八公克,也遠超過一天所需的一公克。
另外,很多人認為自己煮比外食健康,但調查發現,外食族的高膽固醇者比率百分之五十八,自煮族也有百分之四十九。鄭金寶說,這是因為許多家庭會用沙茶醬、肉燥調味,反而過油、過鹹。
要避免吃「重鹹」,鄭金寶建議,外食族不要再額外加辣椒、醬油等調味料,菜餚可以用開水稍微涮一下。
若自己煮,一周吃油炸食物不超過三次,並且改吃糙米飯,蛋白質來源應葷素各半。
心臟基金會董事鍾國屏也表示,高膽固醇異常不會有症狀,即使是瘦子,也應四十歲以上每三年一次、六十五歲以上每年體檢一次,掌握自己的心血管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