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投資理財極有興趣的小李,從大學時代開始,到進入社會工作,一直花許多時間在吸收理財資訊上,希望能迅速累積財富。他除了收看理財節目,大量閱讀跟理財相關的書報雜誌,參加投資說明會,還常往銀行跑,聽取理財專員提供的市場訊息,並且交換心得。
因此,現在誰的投資績效最好?或是市場上有什麼最新的投資商品,他總能瞭如指掌,他的朋友覺得他是投資理財的專家,給他起了個「理財達人」的封號。
但是接連幾次的投資失利後,小李仔細回想這些年來,花費了那麼多的時間、心力在投資理財上,實際上的理財成果還是一塌糊塗,而非當初所想的迅速致富;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他沒有感受到生活品質提升,也不覺得理財這件事讓他變得更「快樂」,他不禁要想,這麼努力的理財不對嗎?
小李的情況,你可能聽來並不陌生,因為我們身邊,有太多人都面臨跟小李一樣的情況,問著相同的問題。他們之所以會面臨這樣的困境,主要原因是在於「理財常識」(Financial Literacy)的不足。
理財常識指的是,能夠對自身的財務狀況及客觀的理財環境有正確的認知,進而在財務的管理上做出正確決定,所應該具備的能力。這當中包含的層面相當廣,從釐清理財需求,到正確的投資觀念,以及基本的保險稅務知識,都屬於此一範疇。
目前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就是在高齡化的威脅下,社會大眾普遍缺乏理財常識,理財常識不足的結果,就會讓投資人做出各種錯誤的理財行為。
回到小李的案例,他面臨第一個理財常識不足的問題,就是自己不知道「迅速致富」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理財規畫所強調的重點,是釐清自己的短中長期理財目標、管理收支,依靠良好的紀律,進行長期投資。這些重點步驟談的都不是迅速致富,因為成功的理財是沒有捷徑可走的!
迅速致富是發財,發財需要的是投機,而投機往往導致失敗的理財結果。如果不先把理財最根本的功能和意義釐清,就會像小李一樣,追求了無數的理財資訊,結果還是徒勞無功。
劉凱平/台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