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芷綜合外電報導】中國最早的金剛寶座塔造型出現在敦煌北周石窟的壁畫,最早的塔形實物為山西朔縣崇福寺的北魏石刻,最早的建築實物則是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隨著時代和文化變遷,寶座塔發展成覆缽式、密簷式、樓閣式等,北京五塔寺塔,是同類塔中年代最早、雕刻最精美的一座佛塔。
五塔寺塔是明永樂年間(一四○三—一四二四),印度高僧班迪達向明成祖進貢五尊金剛界金佛和金剛寶座塔的建築形式,成祖因而敕建真覺寺,詔令依佛陀迦耶塔的圖樣模型建塔,於一四七三年竣工。清乾隆(一七六一年)時大整修,為避雍正帝之諱,改稱大正覺寺,占地二萬平方公尺。
整座塔分塔座和五塔兩部分,金剛寶座總高十七公尺,分六層,最下層為須彌座,逐層由下而上往內收,塔座正門有「敕建金剛寶座塔」匾額。塔內用磚砌成,外表以漢白玉石舖設。塔座內部為迴廊式塔室,以石階盤旋而上通往頂部平台。中塔正南有一座下方上圓兩層簷的琉璃罩亭,罩亭頂有一皇家寺院標誌「蟠龍藻井」。寶座頂上平台,建有四小一大共五座青石砌成石塔。
五塔寺塔以精美的雕刻藝術著稱,寶塔四周、小塔基座和塔簷之間的雕刻精美,如佛像、法輪、菩提樹、五佛寶座、八寶、天王、羅漢、梵文等圖案,有明代建築雕刻手法,在凸出的主題上,刻出纖細流暢的線條與流利圓潤的特點。大塔正面須彌座中部,正對階梯罩亭出口處,雕有一雙巨大的凸雕佛足,足心向外,下方以盛開的蓮花承托,象徵「佛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