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史上就氣候變遷召開的最大國際會議,周二在紐約總部召開。這場沒有事先達成協議就進入會議流程的場面,是國際性峰會罕見的特例。期間,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演說,主動提出將自願大幅降低碳排放、使用對氣候友善的科技,並具體指出十年內,讓使用的能源中有百分之十五來自再生能源的目標。這個宣示受到在場人士的熱烈歡迎。
為什麼中國會在會議中提出這項令人震撼的計畫?除「基於對世界與人類的責任感」外,宣示在環境議題上的大國領導地位,也具有重要意義。
相較於美國布希總統時代僅有口惠卻無實際行動,甚至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的毫無作為,中國的態度受到歐洲國家相當的期待。長期以來,歐盟在環境變遷議題上擁有關鍵科技,並且總以先鋒角色呼籲世人重視,對於胡錦濤的宣示,自然是報以熱烈歡迎。
不過,歐洲國家的肯定並不意味真誠的讚美,反諷美國的「議而不決」或許也是大肆稱許中國的另類原因。歐盟國家在美國崛起之後,多年來已經失去了世界經濟的主導權,如果倡導節能政策能讓國際關注新的議題,並重新獲得發話權力,進而擁有綿延的產業鏈、市場主導地位,對於民族意識的提升具有關鍵的助益。
儘管如此,中國此刻的投入並非完全沒有機會。中國是當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全球氣候控制如果無法獲得中國配合,一切將只是空談。
趁著低碳環境還沒成形之前,如果爭取主動發展科技,並且持續堅持減碳政策,從而獲得發達國家將節能技術移轉,胡錦濤宣示的計畫,將使中國在減碳計畫上一躍成為領導國家,讓落後的世界工廠形象更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