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書店本來是樂事;如今書店裡擺著的書,通俗之極;當然減少了逛書店的雅趣。
臺北市陋巷裡,常有非常有個性的咖啡店、餐飲店,是這些雅致情趣之店,使得臺北市在空氣污濁、交通紊亂的惡名下,仍具吸引力。
如今我們盼望臺北市出現大量的個性書店。所謂個性書店是針對大型書店過分商業、庸俗化後所必須的一種反叛。因為,逛書店原先的樂趣是:一家書店和另一家書店有所不同。不一樣的布置,不一樣的陳列,甚至賣不一樣的書。而今所有的書店,都穿相同的制服,擺出的是相同的所謂暢銷書,連播放的音樂也大同小異,真是倒盡讀者的胃口。
書店要有風格,要有個性,必須要有一位與眾不同的主人。
在舊金山格南艾倫小鎮,有一家「傑克倫敦書店」,店主魯斯金門(Russ Kingman),從小是一位標準的傑克倫敦小說迷,他的書店只賣跟傑克倫敦有關的東西:全世界各種文字的傑克倫敦著作,傑克倫敦的手稿、剪報、郵票、首日封和有關紀念品,還有一切評論傑克倫敦的資料。這樣的店主,是生活在興趣裡,他靠傑克倫敦生活,他也成為傑克倫敦專家,因為他讀遍了所有傑克倫敦的作品,最後他有了自己的著作──他為傑克倫敦寫了一本傳記,他是快樂的書店老闆,他也是快樂的作家。
這樣的傻子,在我們的社會裡太少,甚至根本沒有。一個可愛的城市,必須先有一些各色各樣、與眾不同的傻子;我們的社會,聰明人太多,因此總是只追逐金錢,而不肯放任自己的個性──如果臺北市有一天,書店一家和一家都不一樣,有的書店只賣文學書,有的書店只賣藝術方面的書,或有的書店只賣舞蹈的書、音樂的書、電影的書,甚至開一家只賣王鼎鈞的書,只賣林海音、琦君、白先勇的書,想想,那將是多麼獨特的書店,連觀光客,都會想盡辦法要來尋找這樣的書店……柏克萊就有這麼一家書店,專門出版那些被著名出版社退稿的書,數量印得有限,但製作謹嚴,印刷從內頁到封面都講究,書價定得很高,照樣可以維持。如今觀光客到柏克萊,只要是愛書人,總不忘要去逛逛,順便買一本像手製品似的書帶回家做紀念。
………………………………
我懷念當年設在武昌街明星咖啡館前有「臺北十景」之一的周夢蝶書攤,這個書攤只售詩集、詩選、詩人寫的散文和小說選,如果給這個書攤加上屋頂,它就是人們一個很好的心靈休憩站!它當然也是臺北最初最有風格的個性書店!
(選自隱地著《愛喝咖啡的人》爾雅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