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翊群季高先生為我國財金界前輩,一九四四年代表我國出席布萊敦森林會議,參與策劃國際貨幣基金會之成立,此後並任基金會理事及財務主任,前後凡二十二年。任滿退休後即返國定居,雖年屆古稀,而猶攻讀寫作不稍閒。管艇書室坐擁書城,有譚伯羽先生書集陸放翁句:「對酒尚如年少日,讀書偏愛夜長時」,誠寫實之語。
先生壯歲雖以財金專家名世,其實於中西文學致力尤深,晚年輪列中西學術思想,吉光片羽,無不為時人景重。近讀所著「管艇書室學術論叢」,尤感其淹博豁達,浩然有不可及之處。
是書收長短文章三十一篇,二○五頁,三民書局出版。有論文、有雜記、有演講、有序跋,體例大不一致;但皆可見作者涉獵之廣、用力之動、議論之精闢、與氣度之開朗。而苦心所在,似著意於從客觀的評介中以見中西文化思想的短長。集中如「美國進步教育的論戰」、「從梁啟超新傳記說到世界文化之將來」、「介紹粵佛教授的求學經過與論學精義」、「論西方科學與中國文化」、「簡介美國人文學者克勒區氏之思想」等篇,皆有即事生論而意在言外之妙。
先生曾著「李商隱評論」一書,從義山作品中,根據現代理論,成一系統的敘述,表白此晚唐時期大詩人的生平心事,以駁正「無行」之說。先生有「天才最高者,所受痛苦亦最大」之言見於序文。又如佛克納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美國小說家,而其作品向稱艱晦難解。先生有文論佛氏的作品與思想,抉發精微,強調佛氏所揭櫫的「人將獲勝」(Man will prevail)的觀點,「真正的人將永遠相信,人不僅有權免於遭受不公道、掠奪與欺騙,且更有義務與責任來實現公道、真理、憐憫與同情。」人應以謙遜的心情來處理成功,此正是我們這一時代普遍的需求,不僅限於美國人而已。
從這本書看來,顧先生不僅是一位學貫中西、關心世運的人文主義者,更是一位涵泳在傳統文化裡的性情中人。
(筆花《中央日報》六十二年七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