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中寮秘密花園

唐朝 |2006.04.23
948觀看次
字級

中寮鄉位於南投縣的中央,貓羅溪的上游,境內峰巒疊嶂,除東部為山嶽地帶,其餘均為丘陵地,原生林木茂密,山峰丘陵起伏,而錯落的丘陵地形,造成野溪遍佈鄉境,河川縱橫流佈,主要的溪流有平林溪與樟平溪,分據境內南北,自古以來,即把中寮分為南、北兩大區域。
 
中寮的十八個孩子

南中寮是沿著平林溪畔向山邊延展,所形成的十一個村落,當地人習慣稱為「鄉親寮線」;北中寮則是隨著樟平溪流域,而形成的七個村落,由最靠近南投市的永和村,直到東邊的清水村,再過去則鄰接「921」震爆點的九份二山,所形成的共同生活圈,古早時稱為「龍眼林區」,現習慣稱為「爽文路線」,因為這個地方在過去年代,曾經是林爽文叛變後退守之處。總之,中寮鄉的十八個村落,就像是中寮母親懷抱裏的十八個孩子,依其不同的個性與神情,展現出不同的特色與風情。

中寮鄉遠在清朝嘉慶年間,屬彰化縣所管轄,有福建漳州、泉州與廣東等地大量移民,先後移入墾拓,至人口漸多而形成村集,稱為「永平坑」,通稱為「平仔林」。日據時期,屬台中縣南投辦務署,民國十一年設南投廳,分置八杞仙、鄉親寮、龍眼林三區,後來,八杞仙、鄉親寮合併為「八杞先區」,龍眼林區併入營盤口區,台灣光復後,單獨設「中寮鄉」至今,有百分之九十的居民務農,因而農業的振興發展,決定了中寮鄉生存與繁榮的因素,農產品以香蕉、龍眼、柳橙、柑橘為大宗,是個典型的農業鄉鎮。
 
砍檳榔救家園

和興村是位於貓羅溪上游平林溪集水區內的山村,放眼都是滿山的原始林地,至日據時代,才陸續地開發,日人在此興築五分鐵軌車,將平林溪集水區內,佔地數千公頃的原始林木砍乏、運輸到外地,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和興村一座座青翠山巒的樹木,都被砍伐殆盡,於是,和興村的造林工作,在幾次洪水肆虐與時代變遷,農民造了林、又砍了林的變動下,悲劇一次次的發生。和興村山林產業的演變,從滿山原始林地、砍伐森林、燒煤炭林地,到種植甘蔗、演進到香蕉樹,再變成柑橘果園,然後是密集的檳榔園,宛如是台灣農業發展中,依市場需求而更變的縮影。

「砍檳榔,救家園」的口號使和興村的村民們成立「南投縣中寮鄉有機文化協會」,開始著手重建的工作。經過研議討論後,大家決定重建工作從「檳榔變綠林、護土救水源、適地耕作、森林農耕法」做起,發展有機的農產品,並以「空間安全、環境改善、農業轉型、生態學習、文化發展」等五大方向,來營造有機文化村。而願景目標,則朝向:「水土保持典範村」、「優質休閒農業村」、「國際地球生態村」來努力。於是,和興村的災後重建工作,就在一群熱心的村民們共同努力下,逐步踏實的展開。
 
和興村的特色

南投縣中寮鄉有機文化協會總幹事張至沅指出,「砍檳榔,救家園」的工作,是人們對大地反撲後,對生態環境所做的彌補措施,可是,對於和興村而言,為一個轉型的試煉場,但對台灣的農業發展來說,則是一個先驅。和興村永續經營的目標,是如何從耕作生產為主的傳統農業,轉型走向休閒性、教育性的農業,讓農業與生態發展並存,提供人們一個優質、無汙染的農業生產環境。由於砍檳榔樹只是和興村重建工作的變裝動作,在同時種下二十四萬株原生種樹苗後,村民們也思考,如何應用檳榔樹的剩餘價值,創造新的經濟利益,於是,檳榔風味餐堂堂擺到餐桌上,而後檳榔碗、檳榔相框,以及各種實用性的檳榔加工產品,也都紛紛出籠,甚至連村民們自己搭蓋的檳榔餐廳屋、檳榔涼亭等建築,也成為和興村的特色。值得一提的,是無公害檳榔碗的製作,是和興村轉型的一項試驗,很符合政府倡導環保的趨勢與要求,現已成為和興有機文化村最搶手的紀念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