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近日接連報導,高捷虧損超過六十億元,超過資本額三分之二,極可能破產。高鐵更慘,負債超過四千億元,雖然董事長殷琪負起責任下台,但無論誰接任,勢必無法扭轉嚴重的虧損,恐怕政府得接管這兩家大眾運輸公司。

高捷和高鐵虧損的原因有同有異。相同的是載客率過低,收入過少,甚至不足以償付借貸的利息;不同的是,高鐵興建過程充滿各種挫折與變數,如這麼重大公共工程竟由兩個系統得標,為了系統整合通車時程再三延宕,營運成本也升高。
無論造成巨額虧損的理由為何,我認為,高捷與高鐵在規畫時,沒有評估或高估可能的載客量,只把建設重大大眾運輸系統當作實現政見,希望討好輿論、民意替自己加分,結果卻營運不善,政府接管,由全民埋單。
興建大眾運輸系統是應該,特別是能節能減碳,日本就因能源危機意識而大力興建鐵路,以綿密的鐵路網鼓勵民眾搭乘公共運輸系統,而台灣的大眾運輸系統除了大台北地區,其他地區可用簡陋形容,迫使民眾自備交通工具,降低對大眾運輸系統的仰賴,連地方的客運都營運困難,不斷廢除路線。
其次,新的大眾運輸系統並沒有創造新的搭乘人口,因為新系統只是和既有系統爭奪客源,當供給增加而需求沒增加時,就會演變成流血價格戰,最後兩敗俱傷,如高鐵營運使航空減班或停飛,長途客運與台鐵被迫降價,結果非但沒獲利,反而虧損更嚴重;消費者也是輸家,因為若政府接管,是拿全民稅金補貼虧損。
此外,台灣人口分布密度南北、城鄉差異甚大,新竹以北地區達九百萬,加上觀光客群聚,替北捷創造了市場規模,反觀高捷,只在高雄縣市境內興建,放棄得通勤到高雄工作或就學的屏東、台南縣人口,加上南部大眾運輸系統不發達,私家車輛比例高,自然承載率難提高,就算票價再便宜,恐怕也很難扭轉逆勢。
台灣若想建設大眾運輸系統,並要營利,勢必得限制私家車數量,控管並布建運輸網的規模流量,不能放任私家車普及,又想大眾運輸系統能賺錢,這是魚與熊掌,不可能兼得。
高鐵和高捷固然便民,卻過度樂觀評估營運狀況,導致虧損,希望政府能引以為鑑,如果沒有完善的規畫與確切的營運評估,寧可不方便,也不要蓋債留子孫的交通建設。
中建(台北市/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