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中訊】署立台中醫院調查研究發現精神疾病患者因為本身退化與服藥的原因,比一般人更容易發生新陳代謝症候群;若能改變其生活型態,不但有助患者接受罹病事實,並能提高服藥配合度,促使病情穩定,進而及早回歸社區。
今年一月起,台中醫院針對三十名收治住院,並經篩檢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憂鬱症、精神分裂症等慢性精神疾病患,由包括精神科、新陳代謝科醫師等「健康照護整合團隊」介入性治療,結果發現於改變病患的生活型態認知與行為成效顯著。
該院心智科主任劉俊顯指出,慢性精神疾病患者會因為本身退化而有畏縮、不想動的情形,加上某些抗精神疾病的藥物會使得患者食欲增加而容易大吃大喝,導致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機率為百分之三十七,較正常人的百分之十五高出兩倍多。
他指出,該院推動這項整合治療以來,以高血壓危險因子改善最顯著;個案對疾病的認知度由先前的百分之十二提升到百分之七十;運動執行率由零提升百分之五十。另服藥配合度、病情穩定度、病房內的活動參與度也跟著提升。
劉俊顯說,新陳代謝症候群是一群內科代謝疾病的泛稱。它與好幾個內科重要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有關,可說是這些疾病的大集合。換句話說,也就是肥胖、血脂異常、血糖代謝異常(胰島素抗性)、高血壓的綜合體。
也就是說,新陳代謝症候群會增加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的風險,亦會使罹患糖尿病機會上升。尤其患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男人在十年內得到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有百分之十至二十。
在下列五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三項或以上者,即可診斷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包括腹部肥胖(男性腰圍≧九十公分/女性≧八十公分)、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三酸甘油酯上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