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孩子蛀牙多,弱勢偏鄉孩子蛀更多。教育部將與國民健康局合作,明年起免費為低收入及山地鄉的小一新生做「齒溝封填」,即用封填劑把上下左右共四顆第一大臼齒的咬合面溝隙填起來,就不會再蛀了。
教育部最近推動駐校牙醫制度,不少牙醫進入山地偏鄉,發現不少學童才剛上小學,乳牙就全蛀光,只剩下幾片黑色殘根;不少孩子更從未看過牙醫。
教育部體育司長王俊權表示,我國十二歲學童的平均蛀牙多達二點五八顆,不只是鄰近國家日本的兩倍,甚至還高於馬來西亞、斯里蘭卡,且社經地位低、位居偏鄉的學童蛀牙率更高;很感謝國健局撥出上千萬元「防蛀」經費。
國健局科長賴辛癸說,從九十八年度下學期,即明年初起,將針對一般地區低收入戶學童,及原民會定義的三十個原住民山地鄉學童,包括屏東縣三地門鄉、霧台鄉,高雄縣那瑪夏鄉、桃源鄉等,進行免費臼齒齒溝封填,預估九千位學童受惠。
國健局指出,一般地區學童,只要拿健保卡,就可免費到鄰近醫院、診所進行齒溝封填,再由診所申請給付;少有牙科診所的山地鄉,則由牙齒師巡迴到校,為學童進行齒溝封填。
第一大臼齒多半在六至七歲上小學的年齡長出來,是最易蛀的牙齒。
協助規畫此案子的台北縣牙齒師黃耀慧表示,只要做了齒溝封填,防蛀率幾乎可以達到百分之百。
黃耀慧到山地鄉為學童義診的經驗發現,可能因隔代教養、家長關心度不足、生活習慣等因素,山地小朋友蛀牙比都會區嚴重,且「去年蛀了幾顆,今年再去看,不但蛀的都沒補,新的牙又蛀了。」是最應優先補助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