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昨天是七夕,在傳統民間習俗當中,也是織女,又稱七娘媽的生日,由於七娘媽是孩子保護神,除有祭拜七娘媽儀式外,不少廟宇,也依古禮舉辦「成年禮」活動,各地慶祝活動不斷。
傳統習俗認為嬰兒滿周歲後,父母為讓子女平安長大,要讓子女拜「七娘媽」為契母,拜契儀式進行中有「掛絭」過程,小孩滿十六歲時,要在當年的七夕舉行成年禮,並「脫絭」,就是俗稱的「做十六歲」,同時攜帶供品及「七娘媽亭」到廟裡祭拜,感謝七娘媽多年來的照顧。 (聯合報記者林宛諭/攝影)
新竹市兩百多年的古剎竹蓮寺,舉辦成年禮活動,將十六歲男女依序向七娘媽祝壽、飲成年酒、鑽七娘媽亭、脫「絭」等。竹蓮寺管理人許修睿表示,跪爬過「成年亭」,就代表已經成年,而成年亭也含有人要謙卑意涵,跪爬時不可向後看,一定要向前看,表示前途在前方,要勇往直前。
台南府城有十間廟宇和教會公開辦理「做十六歲」成年禮,包括開隆宮、臨水夫人廟、安平開台天后宮、永華宮、關帝殿、崇福宮、集福宮、神興宮、安平靈濟殿、看西街教會;共有一萬一千多名青少年,迎接十六歲的到來,為府城傳統盛事,父母也歡慶「吾家兒女初長成」。
台南各家廟宇儀式大同小異,成年兒女鑽過「七娘媽亭」,向「七娘媽」神明上香祭拜,比較慎重的父母還會供奉「胭脂水粉」祭品及為兒女買一座紙糊的七娘媽亭。
南台科大十多名來自越南、印尼及泰國的國際學生,也在老師陪同下也參與活動,英語解說員解釋各種活動代表的意涵,讓外籍學生覺得有趣,也更進一步深入了解台灣民俗文化。
彰化縣鹿港人祭拜更講究,備七娘媽亭、油飯、胭脂水粉祭拜,有人則拜紅蛋,象徵為年滿十六歲小孩「脫胎換骨」,一樣皆不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