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在一天一夜持守八關齋戒、精進修行名「一日齋」;逢月初一、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等十日持齋戒叫做「十齋」,也有持三長齋日及六齋日、七日齋。民間正月初九要「齋天」(俗稱拜天公),信眾設齋食供養僧眾又作「僧齋」,也指入寺供養或延僧至俗家供養。
據《普賢經》記載:「大臣、婆羅門、居士、長者、宰官等,應供養持大乘者,以齋僧作為懺悔法之一。」《梵網經》卷下謂,「父母、兄弟、和尚、阿闍梨等亡滅之日及三七日乃至七七日,應讀誦講說大乘經律、設齋會以祈福。」由此可知,齋僧的原意在於表明信心、歸依,後漸融入祝賀、報恩、追善等目的,使齋僧更形普遍化。
唐代僧齋法會極為盛行舉辦萬僧齋,此外,印度、日本也盛行齋會,錫蘭佛教徒延僧應供的儀式,就稱為齋僧法會。道教則以「齋醮」(供齋醮神),藉以祈福免禍。(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