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任農委會主委將屆滿三個月,他已經勾勒出未來台灣農業的藍圖,準備掀起一場「新農業的革命」。
蘇嘉全所謂的農業革命分為兩個方面,其中首要的層次是觀念革命。一般大眾認為農業產值低,因而不甚重視,甚至覺得糧食只要進口就好,這種錯誤觀念亟需糾正。他指出,農業不只表面上的產值,尚且有生態和環境上的效益,難以用金錢衡量,未來政策擬定應將農業的「無形產值」考量在內。
除了社會大眾之外,農民的觀念也需要改革。過去農民過於專注生產,忽略了行銷管理和食品安全的層面,農民應以栽培「優質又安全的農產品」為努力目標,並且加以行銷,減少盤商的居中剝削。
觀念的革新最終還是得落實在實務操作面,整合各方資源,讓台灣農業具備實質競爭力,這便是蘇嘉全農業革命的第二層次。他打算塑造台灣農業「可以吃、可以看、可以玩」的活潑意象,積極推動具有地方特色的觀光休閒農業,整合地方的文化、觀光資源,及農特產品,並加入創意的行銷手法,一方面讓民眾體會地方的文化風情,一方面增加農產品的銷售管道多元化,「我們甚至可以在觀光列車上提供當季農產給旅客品嘗,遊客吃了喜歡,還可以當場訂購,我們直接宅配到家裡。」
蘇嘉全更企圖藉由生產「綠色能源」,緊密結合農業與經濟產業。農委會正主導九十五年春作「建立能源作物產銷體系」簽約典禮,由農會輔導農民種植大豆、向日葵、油菜等三種能源作物,台灣新日化公司將全數收購,轉脂化生產「生質柴油」;蘇嘉全表示,未來「休耕農田」將蛻變為名符其實的「綠色油田」,可以說是新農業的革命。
「任何先進國家都很重視農業,今年政府利用休耕農田,鼓勵農友種植綠色能源作物,個別農友如產量達到一定標準,可獲得環境給付五萬五千元,及一萬五千元的管理費用補助。」蘇嘉全說,種植能源作物,收成的種子榨油後可變成汽車的動力來源,既減少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提高農業的附加價值及綠色產物,農民也可增加收入,一舉數得;這項政策將視執行成效再逐步推展到全國各地,以國內目前兩期休耕農田約二十萬公頃,如果用來種植能源作物,將可生產二十一萬公秉以上的生質柴油,讓農業與經濟產業緊密結合,開創台灣農業發展的新契機。
農委會要做的事很多,而且常常直接就關係農、漁民及相關團體的發展,甚至是消費者的食用安全,長遠來說,更與環境永續息息相關,他強調「農委會不只不是冷門單位,還非常重要;我常常提醒農委會同仁不要妄自菲薄,要把農委會做大」。
儘管為推動政務上,蘇嘉全猶如工作狂,其實,他同時也是個極為重視家庭生活的人,他在屏東縣長任內曾參加屏東縣國際蘭馨交流協會舉行的「家暴防治宣導暨跳蚤市場義賣」,親自到現場擔任「超級推銷員」,義賣名家畫作及自己的壘球衫,把義賣氣氛炒到最熱。這般賣力,即是為了捧夫人會長洪恆珠的場。即便後來到中央服務,周末假日只要沒有其他公務,蘇嘉全也都盡可能回到屏東的家,與家人共處,分享生活點滴。
拚工作、愛家庭、疼小孩的蘇嘉全,卅歲即投入政治擔任國代,廿年職務雖有異動並沒有中斷的公職生涯,一向以「盡人事聽天命」做為人生座右銘,他認為,儘管人生有很多事情未必能盡如人意,但不努力又怎麼知道結果如何,努力過了,就算失敗至少表示自己盡過力。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只有「盡人事,聽天命」才能夠拋開得失、永遠向前。在農委會的新職上,他也這樣自我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