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法句經】{30}女性佛教徒的代名詞:毘舍佉

文/本覺法師 圖/李鎬信 |2009.08.13
681觀看次
字級





「如牧人以杖,驅牛至牧場,如是老與死,驅逐眾生命。」———《法句經》



此偈頌與佛陀在世時,十分有名的女性佛弟子—毘舍佉優婆夷有關。毘舍佉,又稱「鹿子母」、「彌迦羅長者母」、「毘舍佉彌迦羅長者母」等,為鴦伽國巨富之女,在佛陀教化下,很早便證得預流果。此後,她成為舍衛城彌迦羅長者的媳婦,並勸說原本信奉耆那教的彌迦羅長者皈依佛陀。

許多經典中提及的說法地點「鹿子母講堂」,是毘舍佉將自己在婚禮上穿過的昂貴衣裳,拿來供養佛陀,並發願要為佛陀建造精舍而蓋成的,可見在佛陀的時代,女性在僧團裡扮演非常重要角色。

毘舍佉優婆夷對僧團毫無保留的布施,並將此視為修行功課。她還經常引導其他在家女眾,走上正確修行道路。每逢齋日,女性在家眾都要聚在比丘尼道場,受八戒並修行一天後才回家。

毘舍佉卻發現,接受八齋戒而修行的在家女眾心態各異:她們只為了現世的欲望,而受持八齋戒。例如老年婦女為死後升天而持八戒;中年女性則抱著獨占丈夫寵愛,想獲得持守八戒功德等,毘舍佉向世尊稟告,世尊為警戒不思擺脫老、死束縛,反倒因現世之欲望而更深陷痛苦的女人,說了以上偈頌。

不論是佛陀時代的在家女眾,還是今天在家女眾,她們想要在家庭裡,獲得現世利益的願望皆相同。觀察這些女人特質:被欲望牢籠緊緊困住,不思追求真理,一輩子為欲望的奴隸。

然而,佛教總是鼓勵人們要自我開發,脫離有限的價值,邁向追求無窮價值的道路。生老病死,綿綿不盡,若被有限的價值所束縛,為了毫無意義的事情而拼死拼活,虛度人生,還會因所求如願或事與願違,而飽嘗喜怒哀樂與憂悲苦惱。

這些都源自眾生的「業」,因此,只有在具備洞察真理的慧眼,並擺脫欲望束縛下,才能結束「業」,成就預流果而進入聖人行列。

總有一天,我們都會年華老去;總有一天,我們都將面臨死亡。就如同牧童把牛群趕進牧場,然後將牛圈上鎖一樣。因此,千萬不能像牛,僅滿足於吃草果腹,而成為現世欲望的奴隸。

佛陀教導我們,當下吃草填飽肚子固然也很重要,但不能滿足於此而裹足不前,更不能對此有所執著,讓貪慾撲向自身。不要成為愚蠢的奴僕,也不要當等待犧牲的羊群。應相信自己具有佛性,並領悟到將來也有成佛的可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