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中國能否拯救世界」是最近的熱門話題,最新一期的亞洲版《時代》雜誌專文探討,認為中國還稱不上世界經濟領袖,但已經邁向這個目標。
時代雜誌指出,全球經濟力量呈現「東移」之勢。在北京的通用汽車經銷處,看車的中國消費者對政府的刺激經濟政策信心十足,也認為自己「買得起新車」,現在世界各國消費者多看緊荷包,美國儲蓄率過去九個月間由百分之零迅速增至百分之七,而中國零售消費今年成長達百分之十六。
中國對原材料的需求,使澳洲和巴西等國在過去半年裡受益良多。仰賴出口的亞洲國家,也因為和中國的貿易,讓經濟能夠起死回生。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在二○○八至二○一○年三年期間,中國會占全球經濟成長的百分之七十五。
僅在數年前,根本沒有人想過中國會成為全球經濟救星,因為中國經濟倚重製造業,因此依賴美國需求。不過今年美國經濟預計萎縮百分之二點六、失業率已衝到百分之九點五,振興經濟計畫成效未彰,醞釀推出第二輪措施;相形之下,中國的人民幣四兆刺激經濟措施有如強心針,可望刺激今年經濟成長的八成,和美國形成強烈對比。
但中國真的能成為「全球經濟救世主」嗎?經濟學者認為恐怕仍未氣候,以經濟規模來說,中國僅四點四兆美元,遠不如美國的十四兆美元,去年美國占全球GDP百分之二十一、中國僅百分之六點四。
學者指出,中國要克服的問題包括企業總體盈利仍在萎縮,政府救市措施恐造成信貸氾濫。不過,美國世界經濟龍頭的地位風雨飄搖,總得有國家來頂替。中國的經濟模式若能經得起金融海嘯的考驗,將對開發中國家有莫大的吸引力,中國成為世界領袖的聲望和自信心也將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