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珣綜合外電報導】中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在蒲城縣敬母寺村包西鐵路施工時,出土大型寺院聖母寺遺址(見圖,取自網路),以建材、形制、文物,初步斷定為唐代早期至清代中期建築物。
出土物件主要有唐代的磚瓦殘片,還有唐至清代中期的瓷、陶片,整體磚築夯土牆屋,灰坑,牆體青磚掛灰、石塊砌築、方磚砌鋪地等。
考古研究院說,據蒲城縣誌記載,該遺址是敬母寺(聖母寺)遺址,最早可溯至北周,鼎盛時期,有四、五百僧眾,是渭北名剎,初步推測寺院毀於戰爭和年久失修。當地人說,文革前,在寺院遺址附近還有大型石刻。
目前,蒲城縣博物館內保存的唐聖母寺四面造像碑、國家一級文物「八棱經幢」皆出自敬母寺院內,造像碑碑文記載有姓氏。八棱經幢是唐代郭子儀後人郭什令等人建造,隱約可見敬母寺和唐陵的一些記載。
據載,春秋時代,蒲城縣部分地區屬晉國河西地域,與秦國毗連。西元前六五六年,晉公子重耳一行逃亡,至敬母寺附近,飢餓難忍,向村人乞食,並將乞得的食物先祭拜亡母,然後再分食。後人為紀念晉公子重耳一行,稱此村為「敬母村」,寺院為「敬母寺」。
唐代,該村有人在朝為官,皇帝鑑於其母英明,將敬母寺院更名聖母寺院,並賜匾額,懸掛於寺院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