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拚看,死的時候不發訃聞,看會來多少人?──吳念真
吳念真感情超級豐富,交朋友是掏心挖肺。他常威脅好友:「你們不能比我早走。」他最嚮往的死法是:跟朋友打高爾夫,吃完飯搭便車回家,在途中安詳死去。雖然他有把握朋友會將他的後事安排妥當,不過他也想用不發訃聞方式,試試看朋友的真情指數。
中國累積了三、四千年古典文學,可惜五四以來被白話文埋沒!──王文興
以《家變》震撼文壇的小說家王文興,在獲悉國家文藝獎象徵「藝文界最高榮譽」之後,高興地說一定會去領獎。有趣的是,王文興因作品「深具實驗性與創新性」獲評審肯定,近年卻一直強調中國古典文學的重要性。
表演藝術就是宗教信仰。──金士傑
國家文藝獎是金士傑投身表演藝術卅餘年來的第一座獎,他很開心,表示剛好當成是蘭陵三十歲的生日禮物。在他眼中,「表演藝術就是宗教信仰」,絕對不是business,它是隨身的,和呼吸、睡覺、吃飯、思考一樣的存在!
剪完一百部電影,就像經歷過一百次不同的人生。──陳博文
曾剪出《功夫灌籃》、《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海角七號》等百餘部電影、電視,拿過金馬獎、金鐘獎最佳剪輯的陳博文,終於獲得國家文藝獎肯定。他很高興剪輯受到重視,認為剪輯是生活經驗的磨鍊,希望更多年輕人把熱情投入技術工作。
人非孤島,無人可以自全。──卜正民
加拿大歷史學家卜正民,曾以交換學生身分留學北京、上海兩年,至今已出版十多部著作。他說:「現在席捲我們的全球化,從十七世紀開始,當時中國和西方就以前所未見的方式展開交流。」面對歷史,他認為不能拒絕全球化的浪潮,應積極找出一條各國彼此尊重的和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