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米揚大佛 最熱門觀光景區

人間社記者觀琰 |2009.07.08
759觀看次
字級

阿富汗旅遊業興起 國際團隊修復佛教古蹟 聯國助評估 制訂文化政策

【人間社記者觀琰綜合外電報導】阿富汗巴米揚山崖的二尊大佛,是西元六至十三世紀,中亞佛教鼎盛時期的重要歷史見證,二○○一年三月,巴米揚大佛被塔利班政權摧毀後,聯合國協助阿富汗進行評估,可望於今年底前制訂全面性的文化政策。

培訓優秀導遊

阿富汗曾經是個旅遊勝地,但近些年動盪的局勢令其旅遊業遭受沉重打擊,如今當地人渴望透過自身的努力,重新將美麗風景介紹給世人。比如位於阿富汗巴米揚省的班德阿米爾國家公園,以其秀美景色吸引了無數對阿富汗感興趣的歷史迷及探險者,重新返回巴米揚。為了接待更多遊客,在巴米揚新建的遊客服務中心,每天都有大約二十人多在那裡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導遊。

最能展現該國真實歷史的參觀地點,最熱門的當然是巴米揚兩座大佛像,分別於西元五○七年及五五一年雕成,不僅是佛教鼎盛時期象徵,也對了解中亞絲綢之路佛教古蹟,有極高價值。

珍貴文化世遺

二○○三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緊急以專案方式,將巴米揚考古遺址及文化景觀,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及世界瀕危遺產,並成立國際阿富汗古蹟保存聯盟,號召國際社會共同搶修巴米揚佛教遺址,去年七月底,更召開首屆巴米揚發展論壇,大會肯定了巴米揚峽谷文化景觀,總體規畫的正面性及重要價值,並做出數項處理原則建議,其中最緊急的工作是,將被炸毀的兩尊大佛碎石集中造冊,透過現代科技推擬大佛石塊的原始位置,繪製3D立體細部電腦圖樣,同時建造大佛附近地區露天庫存設施。

考古行動積極

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修復工程的德國考古隊,二○○六年在巴米揚東大佛殘骸發現佛經碎片,佛經用梵文寫在樺木樹皮上,部分經文是佛像的《胎內經》,內容與唐玄奘大師翻譯的《緣起經》之梵文原典相符。

日本國立文化資產研究所,分析巴米揚兩座六世紀大佛石窟的壁畫,大佛雕像後有一片石窟區,是當時僧侶居住、禪修的住所。石窟內的油畫年代從五至九世紀,多半以佛像為主題,佛像身上的衣袍色彩豐富。在十二處石窟中發現的七世紀壁畫,是採用油料作畫,可能是當地的核桃或罌粟子。

這批石窟壁畫顏色有好幾層,除了油性顏料,還分析出松脂、蛋白質、樹膠、鉛白等成分,而歐洲最早的油畫據信晚六世紀才出現,因此巴米揚石窟油畫,被認為是目前已知世界最早油畫。

去年九月,阿富汗宣布,在巴米揚三十五公尺佛像東南山麓,發掘出一座長十九尺涅槃臥佛,及其它近百項重要文物,日、法及阿富汗考古隊,也根據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積極地在巴米揚山崖進行考古發掘,期望再發掘從未有圖片記錄的千尺(三百公尺)臥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