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手如雲 王幼鈴、方志男今年可望為我留下獎牌
打保齡球的人都知道「飛碟球」是台灣人的獨家發明,它成為台灣自一九八○年後叱吒世界保齡球壇的重要武器。
保齡球起源於三、四世紀的荷蘭、德國,是教會用來打擊惡魔的儀式,人們在教堂門廳或走廊裡,放置象徵異教徒、邪惡的木柱,用石球代表正義,教徒若能擊中木柱,可為自己贖罪,若擊不中,就要更加信奉天主。
由於保齡球充滿娛樂性,可競技,也能休閒,很快風靡歐洲,英國馬丁路德首將一支球瓶增加至九支球瓶,還制訂了遊戲規則,並移到戶內進行。十六世紀,荷蘭人將這個遊戲帶到美國,保齡球從排成菱形的九個瓶子,變成排成今日的三角形十個瓶子。
台灣保齡球約於民國五十年由日本傳入,隨著普及化,民國七十年代成為全民運動,由於業者保養球道方法不同,結果球友自行研發出飛碟球,來對抗各種油層的球道,一九八九年馬英傑以「飛碟球」揚名世界運動會。
一九九○年代,台灣飛碟球好手如雲,在大型國際賽事中經常穿金戴銀,為台灣保齡球最輝煌年代,「飛碟球王國」的名號因此而生。
一九八一年第一屆世界運動會上,保齡球是正式競賽項目,也是保齡球最高榮譽賽事,本屆參賽資格一個國家只能派出一男、一女參賽,共二十四名選手,能在此賽事奪金者,都是球后、球王級人物。
本屆中華台北隊派出「飛碟球天后」王幼鈴,與資深國手方志男聯手迎戰各國對手,可望重振「台灣飛碟球王國」聲威。擁有六年國手資歷的方志男,球技堪稱當前國內保齡球界第一把交椅;王幼鈴則包辦二○○五年世界盃保齡球賽三金、一銀,兩人奪牌希望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