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台北展出的「2009年多彩貴州原生態攝影大展」,在台灣引起了一陣「貴州熱」,不斷吸引民眾前往一睹貴州多元華美的自然風光和民族文化特色,尤其貴州的「喀斯特地貌」,更讓民眾上了一堂大自然奇觀的地質課。
一項展至明天為止的「多彩貴州原生態」攝影大展,結合兩岸三地曾旅遊中國貴州的一百多位業餘攝影同好,提供兩百多幅精釆作品,完整呈現有「大公園」之稱的貴州美景,和少數民族綺麗多元的斑斕衣飾。
這項號稱兩岸交流以來,首次進行的攝影圖像交流活動,內容涵蓋貴州的人文樣態、自然奇景、城市風光與珍禽異獸,不僅影像如畫,繽紛的色彩更突顯出貴州美人、美飾、美景、美物的「多彩」風貌。
全州猶如大型公園
簡稱「黔」或「貴」的貴州,東接湖南,南連廣西,西鄰雲南,北近四川,自古便被稱為西南「鎖鑰」,更是中國大西南的門戶和樞紐,中國西南地區的鐵路和高等級公路大都交匯於此,形成「井」字構架,使貴州成為越來越繁忙的物流通道。
貴州面積共有十七萬六千多平方公里,山地和丘陵就占了百分之九十二點五,是中國大陸唯一沒有平原的多山之省,因而有「地無三里平」之說。更因為多山多河的自然環境,造就當地「公園省」美稱,及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氣候。
地形偏高萬流奔騰
貴州因地處北回歸線以南,緯度低而海拔高,太平洋和印度洋暖濕氣流左顧右盼,在貴州形成了豐富的降水。境內河流密布,湖泊相連,或匯入長江,或匯入珠江,烏江、赤水河、白水河、南盤江、北盤江、清水江……大大小小的河流或咆哮奔騰,或淺流低吟,異彩紛呈,姿態萬千。
理想的溫度和濕度,使貴州四季青翠,成為生命爭奇鬥豔的樂園。貴州是中國重要的林木基地、中藥材基地和生物種源基地,保存著眾多罕見的自然生態景觀。
貴州的青山綠水,孕育了千萬種生命,也孕育了這裡純樸善良而又充滿靈性的各族人民,千百年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生生不息,成為中國最寧靜安閒的彩色世界。
喀斯特風貌 表裡皆可觀
貴州擁有中國大陸乃至世界最豐富的「喀斯特地貌」山區,境內的國家級旅遊區不勝枚舉,鬼斧神工的天然奇趣,使貴州處處皆景,猶如一座讓人眼花撩亂的世外桃源。
所謂「喀斯特地貌」,是指大自然中的可溶性岩石,經過雨水或水流千年萬載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溶岩地貌」。喀斯特(Kras)原為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岩高原的地名,意指岩石裸露的地方,因地理學上最早於此發現溶岩地貌,因此通稱此類地貌為「喀斯特地貌」。
溶岩切割風景百變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從熱帶到寒帶、由大陸到海島都有,面積占地球總面積的十分之一,其中以地中海沿岸、拉丁美洲、中國的華南為最密集的區域。若論分布面積,則中國華南地區占地最廣,包括川、冀、湘、黔、桂和滇各省,核心部位,則在貴州。
貴州的喀斯特景觀,有地上和地下兩條奇異的風景線。地面上,有石牙、溶溝、峰林、峰叢、盲谷、槽谷、溶石、天生橋、穿洞、漏斗、落水洞、豎井、窪地、溶盆,還有瀑布、迭水、懸掛泉、多潮泉、喀斯特湖、喀斯特潭,林草蔥郁,清泉流水,山回路轉,疑為仙境。
地下世界鬼斧神工
進入地下世界則更加奇妙,有溶洞、陰河、伏流、暗湖及千姿百態的鈣質沉積形態,如石鐘乳、石筍、石柱、石花、石幔、石瀑布、蓮花盆、捲曲石等等。走進這個喀斯特王國,會被許多的奇觀異景所吸引,感受到大自然的奧妙。
貴州也因此擁有無數的奇峰異洞與明暗相間的河流,成了當地最佳的旅遊資源,尤其被譽為「地下藝術寶庫」的織金洞,更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
織金洞裡別有洞天
織金洞地處貴州西部高原山區,又名打雞洞,是一多層次、多階段、多類型的溶岩洞穴,為目前世界上已經開發為旅遊溶洞的佼佼景點之一,素來被人譽為「第一洞天」、「溶洞之王」。
織金洞在烏江上遊鴨池河、三岔河交匯環抱之間,水溶水蝕明顯,形成了天然的巨大溶洞,洞腔最寬跨度達一七五公尺,高低落差達一百五十公尺,現在勘測的總面積已達七十萬平方公尺,換言之,儘管地表上是十多公里長的綿綿群山,但其實內部竟然是空心的!
今古奇觀奧妙無窮
每當正午時分,烈日當空,萬道金光從洞頂灑向織金洞,在水蒸氣的繚繞彌漫中重現彩環,陽光下的小水滴,恰如一串串晶瑩而透明的珍珠散落人間,其境美不勝收,其意可幻可切。
織金洞內根據其不同景觀和特點,分為迎賓廳、講經堂、雪香宮、萬壽宮、廣寒宮、靈霄殿,望山湖、水晶宮等十一個景區,四十七個廳堂。洞內溶岩景色氣勢磅礡,五彩斑斕的色彩富麗堂皇,潔白透明的光度勝過純潔的漢白玉,使人無不為這和諧得體的自然色彩而拍手稱絕。
一景一物世間少有
洞內多樣的溶岩景觀,有山有水,有景有物,山水相連,景物交融,令人目不暇給,撫掌稱絕,彷彿置身於蓬萊仙境、瀛洲仙山之中;萬壽宮內的月奶石,遠觀為石,用手指一捻即成水渣,曬乾後極堅硬,吸水力極強。此石為生物變化形成,世間極為罕見,堪稱為洞穴沉積物的珍品。
織金洞風光獨特,千姿百態的鐘乳石喚起人們無窮的想象,作家馮牧曾題詩讚嘆:「黃山歸來不看岳,織金洞外無洞天,琅環勝地瑤池境,始信天宮在人間」。文人一再勝讚貴州山水,難怪有人說:沒去過的充滿想像,曾去過的魂牽夢縈。
黃果樹風景區 撼人瀑布凌空直下
耳熟能詳的貴州第一勝景黃果樹大瀑布,位於貴州西線旅遊中心安順市黃果樹風景名勝區內,風景區內瀑布成群,洞穴成串,峰巒疊翠,植被奇特,伏流、溶洞、石林、石壁、地下湖、峽谷……比比皆是,呈現出層次豐富的喀斯特山水旖旎風光。
附近的石頭寨景區、天星橋景區、滴水潭瀑布景區、壩陵河峽谷訪古景區、郎宮景區,及外圍的關腳瀑布,犀牛洞、觀音洞等獨立景點,皆有可觀之處。
斷崖落瀑雄奇壯闊
黃果樹大瀑布寬八十一公尺,落差七十四公尺,瀑布河水從斷崖頂端凌空飛降而下,雄奇壯闊、撼人心絃,不僅是中國最大的瀑布,也是亞洲之冠、世界第三大瀑布。
明代的地理學家徐霞客觀瀑之前,以「瀑聲震天,十里相聞」形容;觀瀑之後,則以驚豔之詞形容:「一溪懸島,萬練飛空,搗珠崩玉,飛沫反湧」。並謂:「珠簾鉤不卷,匹練掛遙峰」皆不足以比擬其壯也。
時而嫵媚時而磅礡
其實黃果樹瀑布的形態因季節而有變化,冬天水小時,有如輕柔流瀉的音韻,顯得嫵媚秀麗;到了夏秋,水量大增,撼天動地的磅礡氣勢,令人驚心動魄。
有時瀑布激起的水沫如煙霧般,高達數百公尺,在陽光下漫天飄浮,使其周圍經常處於細雨紛飛中,水幕映照出數道絢麗的彩虹,凌空而上時隱時現,如夢如幻,美不勝收。
水簾仙洞眺望人間
隱身在大瀑布半腰上的水簾洞,位置相當絕妙,一百三十多公尺長的洞內有六個洞窗,五個洞廳,三個洞泉和一個洞內瀑布,主要景點有:倒掛仙人掌、古榕懸根、藤簾、袖珍花園、鼓風口、水晶宮、摸瀑台等。
遊人穿行於洞中,可在洞窗內,隔著玉潔晶瑩的飛瀑水流向外眺望,觀看對面的青山、綠樹、遊人、茶樓……迷離恍惚,若隱若現,如置人間仙境,並可於黃昏時,體驗著名的「水簾洞內觀日落」自然奇觀。
天星石林千姿百態
此外,距黃果樹瀑布僅六公里的天星橋石林和天星洞,奇山、怪石、溶洞、異水融為一體,石筍密集,植被茂盛,水到景成,景觀可說是「有水皆成瀑,是石總盤根」。
在天星石林裡,到處是千姿百態的大青石,這些青石高低不一,由二十公尺到四十五公尺,構成一片石林景區。石林的每一處石縫都冒出了灌木藤蔓,還有一叢叢仙人掌,也頑強地突兀在石柱上,使石林形成一個郁郁蔥蔥的綠色王國。
天生伏流穿地而過
水是風景區的靈魂,這裡充足的流水─白水河,奔流在天星橋石林之間使風景區充滿了靈秀之氣。
天星橋又名「天生橋」,在石林區裡,它不是指具體那一座大橋,而是白水河忽隱忽現穿流石林其間,旅人在石林裡穿行,腳下往往就是白水河的地下河道,可謂「暗流」洶湧。因此,在石林的小路上穿行,便如同穿越過一道道天生的石橋。
據勘測,白水河在天星橋的暗流長一公里,寬三百公尺。天星橋也可稱是一道長一公里的長橋!在天星橋石林曲曲彎彎的石頭小路上行走,不時可聽到腳下看不見卻又聽得著隱隱傳來的淙淙流水聲,令人心曠神怡。
天星洞裡石頭斑斕
在天星橋石林附近石頭山的半山腰間,有一溶洞叫天星洞,這是黃果樹風景區眾多洞府裡最美麗的溶洞。洞裡的石頭,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俱全,幾乎成了太陽光譜的靈敏折光鏡。
洞裡有一根二十五公尺高的天然石柱,名為天星柱,直托洞裡頂穹。石柱周圍,有一組石頭,每一石頭都極像盛開的荷花,大小不一,若輕輕敲擊,這蓮花狀的石頭就會發出不同音色的樂聲,美妙動人。
黃果樹風景區近年來投資數百萬元在黃果樹瀑布下,安置了大型照明燈和大型激光演出系統。夜遊黃果樹瀑布,如臨幽幻迷離的仙境,別有一番情趣。
十八瀑布姿態各異
其實,黃果樹瀑布群中,除了雄渾、壯觀的黃果樹瀑布與水簾洞外,景區內還分布著十八個大小不同、姿態各異的瀑布,即「九級十八瀑」。
諸如瀑布群中瀑頂最寬的陡坡壙瀑布;灘面最長的螺絲灘瀑布;落差最大的滴水灘瀑布;急流滾滾被暗河吞沒的銀鏈墜潭瀑布;從懸崖絕壁洞口噴吐出來的蜘蛛瀑布;洶湧澎湃的龍門及關腳峽瀑布;銀絲飛旋的簾帶瀑布……等,姿態萬千,各盡其妙。
少數民族 人美衣美舞也美
黃果樹風景區屬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境內,到處是別具一格的石頭建築。附近的石頭寨是著名的蠟染之鄉,滑石哨則是全國第一個布依族保護村。
黃果樹附近有很多獨立的名勝古跡,其中,以「千古之謎」的紅岩碑最為著名,此外還有相傳為三國遺跡的關索嶺、孔明堂、跑馬泉、御書樓等。
貴州另一個風格獨具的魅力,便是少數民族如繁花盛開般世居於境內。據統計,中國五十六個少數民族中,就有四十八個民族聚居該省,可說是少數民族的大鎔爐,難怪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原生態民族博物館」,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世界十大「返樸歸真,回歸自然」旅遊首選地之一。
原住民占三分之一
貴州四十八個少數民族,合計總人口數為一千兩百萬人,占全省總人口三分之一左右。其中人口超過十萬人的部族,依序為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等九族。
貴州除土家族、回族通用漢語外,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瑤族等,都有自己的語言。不過目前各少數民族,大都已能通曉漢語漢文,只有很少數的部族,只以本族語言為主。
天天都有族部節日
境內從東到西、由南到北,少數民族節日名目繁多,可謂「小節天天有,大節三六九」,苗族姊妹節(又稱「東方情人節」)、四月八節(農曆,又稱「跳花節」);布依族查白歌節(為紀念一對為民除害青年查郎與白妹的音樂節)、侗族薩瑪節(母系社會神秘的婦女節活動)、彝族火把節(原為紀念戰勝天地得以生存之慶,現為男女傳情示愛的歌舞聯歡會)、水族端節(前後五十天,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等等,光是節日就超過了一千多個,平均每天至少有三個節慶在舉辦!
少數民族美女特多
在貴州當地好山好水的滋養下,加上美麗多彩的傳統服裝及首飾、頭飾,使當地少數族裔美女特別賞心悅目,名聞兩岸的作家余秋雨在遊覽貴州之後,曾情不自禁地寫道:「哪裡美女最多,我沒有做過認真比較,但是那次去貴州省雷山縣的西江苗寨,實在被擁擠的美女團隊鎮住了。」
余秋雨筆下所描寫的苗寨風情中,苗族人每年於特定節日舉辦吹笙跳月活動,由一群美麗的苗族美女,身著類似部族吉祥物「錦雞」的服飾─五彩衣裙、銀飾頸圈、銀手鐲、繡花鞋……,邊敲擊著銅鼓,邊輕盈流暢、優雅自然的,歡跳錦雞覓食、嬉戲、展翅翱翔的姿態神情,由於此舞曾獲中國全國性大獎,四年前起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侗入選百大小鎮
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是中國最大的苗族村寨,全寨一千兩百多戶、共六千多人,百分之九十九是苗族。西江苗寨苗族風情古樸濃郁,自然風光美麗如畫,民族習俗、民族節日別具風味,吊腳樓群自成風格,風雨橋造型精致秀美,使當地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編委會,評為「中國最美的一○○風情小鎮」(貴州共有五處入選)。
此外,貴州黎平肇興侗寨,也入選中國百大最美風情小鎮之一。侗寨有九百多戶人家、三千八百多人,故有「侗鄉第一寨」之稱。全寨有五個家族,每個家族有一座鼓樓,共五座鼓樓、五座花橋、五座侗戲樓,這些極富侗族建築特點的建築物,至今均保存完好。